俄罗斯社会发生重大转变:民众开始为俄罗斯感到自豪 即便依据“列瓦达中心”(该机构在俄罗斯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的民调数据,在过去近30年间,俄罗斯民众对本国的态度及其自我认同水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这份连俄罗斯政府都不太待见的机构统计的数据,反倒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三十年最明显的社会转向——从90年代苏联解体后街头巷尾的迷茫,到如今胜利日游行时举着老兵照片的年轻人眼里的光,这种转变比西伯利亚的寒流转暖还要真切。 国防部那1.75亿卢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经费花得挺值,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1500万,刚好够买两架"天竺葵"无人机的钱,却让年轻人愿意穿着迷彩服参加军事夏令营。 现在赢了坦克驾驶比赛的孩子能真的开一次T-90,这种奖励可比游戏机刺激多了,难怪列瓦达中心说军事教育让服役成了时髦事。 去年红场阅兵时,那些举着"为了祖国"标语的中学生,可能不知道他们爷爷辈在90年代还曾把军装当抹布,但这不妨碍他们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划过天空而欢呼,。 毕竟这种能突破所有防空系统的武器,在国际新闻里可是让西方专家头疼的硬家伙。 西方制裁这剂"猛药"没把俄罗斯经济打垮,反倒逼出了意想不到的韧性。2024年俄罗斯粮食出口突破4500万吨,小麦更是占到全球市场的26%,那些曾经依赖乌克兰粮仓的非洲国家,现在袋子上印的都是俄语标签。 能源出口虽从欧洲转向亚洲,但就像把天然气管道改道一样,总量没减还更稳了,2024年原油出口虽然比战前少了点,但卖给中国和印度的价格可比给欧洲的实在。 超市里本土品牌的奶酪替代了进口货,年轻人发现没有意大利面还有荞麦粥,这种"自给自足"的成就感,让74%支持特别军事行动的民众腰杆挺得更直,毕竟货架没空着就是最好的答案。 特别军事行动倒是成了块试金石,即便打了三年多,还有超七成民众觉得该继续,比支持谈判的人多了一倍还多。 这种民间自发的支持比政府宣传有效多了,就像圣彼得堡的面包店会给军人免费加香肠,莫斯科的出租车看到军牌会主动让行,这些日常细节比民调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列瓦达中心说有四分之一的人曾觉得可以用核弹解决问题,虽然现在降了15个百分点,但这种态度本身就透着股"谁也别惹我"的硬气。 经济账算下来更有意思,欧美把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后,他们反倒把小麦变成了"粮食美元",2024年5750万吨的出口量比上年还多卖了135万吨。 黑海港口虽然少了乌克兰的船,但俄罗斯的粮船照样装满葵花籽油驶向非洲,那些曾经被欧洲卡脖子的能源技术,现在成了和沙特讨价还价的筹码。 老百姓看着超市里本土产的智能手机取代了苹果,国产车虽然没那么花哨但价格实在,这种"没你们也行"的底气,比任何爱国主义口号都管用。 国防部组织的军事遗迹参观活动场场爆满,年轻人戴着VR眼镜体验斯大林格勒战役,比玩战争游戏认真多了。 那些抱怨政府把钱花在坦克上而不是民生上的声音还在,但更多人开始明白,当欧洲国家连天然气都要从美国高价买时,自家地里种的小麦、地下埋的天然气就是最硬的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