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68岁的朱元璋病得快不行了,他下令让后宫46个妃嫔全部为自己殉葬,就在这时,三岁的宝庆公主突然冲进寝宫喊道:父皇别睡,乖乖吃药就会好的。老皇帝猛地睁眼,指着名单划掉了公主的生母张美人,这个本来要陪葬的女人成了唯一活下来的幸运儿。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在世时最小的女儿,身为皇室嫡女,却生于风雨欲来的朝代末年,她的出生没有伴随太多庆典,也没有引发朝野喧哗,因为此时的皇帝已年近古稀,国事沉重,政局波动。 可这个孩子却在朱元璋生命最后的几年中,占据了他仅存的温情所在,朱元璋晚年多病,日渐虚弱,政务虽未完全交出,但多数事务已转由太子与内阁处理。 宫中气氛日趋紧张,他身边亲近者逐渐减少,只留下寥寥几位宫人日夜照料,就在这一时期,年幼的宝庆公主常被抱到寝殿中,为病重的皇帝驱遣孤寂。 她没有参与政治,也不懂权谋,只是在榻前咿咿呀呀地说话,拿着小木雕在榻边打滚,朱元璋便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对这个女儿格外眷顾。 她的母亲张氏身份并不显赫,入宫多年无子,原本不过是后宫中众多默默无闻的一员,直到这位年老的皇帝偶然临幸了她,生下宝庆之后,她的命运悄然改变。 张氏没有野心,也不通权术,她只是默默陪在皇帝和女儿身边,等待命运的下一道命令,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重之际,下令恢复已废除百余年的殉葬制度。 他命中无子妃嫔、美人、宫人随其一同殉葬,旨在绝后宫干政的隐患,此令一下,六宫震动,无数女子惶惶不可终日。 这项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不信任、警惕与制度控制的终极体现,朝堂内外议论纷纷,太子朱标已死,皇孙年幼接位在即,大臣们不敢多言,后宫却已陷入混乱。 有传言称,名册已经列出46人,安静等待着最后的命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张氏带着宝庆前往寝殿,原意是为朱元璋请安。 那日太医院刚刚调整药方,宫人来回奔波,病榻前异常冷清,张氏不知自己已列入陪葬名单,仍抱着女儿按例前来,宝庆跑到床边,照例爬上榻沿,对病中的皇帝说着杂七杂八的事情。 她问皇帝去哪儿,朱元璋说要去很远的地方,她再问母亲去不去,他迟疑片刻,说也去,听到这句话宝庆愣住忽然大哭,说自己也要一起去,不许只带母亲。 她一边哭,一边拉着朱元璋的手,不停重复要母亲留下,还嘱咐他好好吃药,病榻前,一老一小的对话无人回应,却被一旁伺候的太监记入心中。 朱元璋沉默良久,望着哭喊的女儿,随后挥手让人把她抱出殿外,就在当天夜里,他传召内廷总管,将张氏的名字从陪葬名单中划去,理由是公主年幼需人照料。 这道口谕没有公开,却在后宫传遍,惊讶与不解交织,许多妃嫔私下揣测为何张氏能逃脱,张氏本人直到宫人带来新的旨意,才知自己已在死亡边缘走了一遭。 朱元璋之所以会作出如此决定,并非出于临终慈悲,而是因为他在宝庆身上,看到了尚未破灭的家庭幻影,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兄长饿死,他靠乞讨与寺庙供食苟活。 少年时入寺为僧,饱受饥寒,早年死别成了他性格的基调,他的信任极度有限,猜忌根植于血肉中,成年后投身红巾军,他的反抗并非出于理想,而是求生。 他屡败屡战,从一名乡下苦力成长为一军之主,他亲手处死叛徒,也亲手写信召降诸将,政权建立后,他没有忘记早年被人背弃、欺压的经历。 他制定锦衣卫制度,设东厂、西厂,建立情报体系,所有政敌与不忠者无处遁形,他重制度,轻人情,杀戮无数换来朝纲稳定,却也换来满朝恐惧。 此等性格下,张氏的温顺从未被当成筹码,她从未涉政,从未干预宫务,连与他人交谈都极少,她只是带着女儿,每日规律行走于寝殿与住所之间。 朱元璋知道她的软弱,也正因此,才选择在最后一刻留下她,张氏得知自己免于陪葬后,不曾庆幸,只是将所有注意力转向女儿。 她明白,朱元璋死后,宫中局势未可知,她唯有保住女儿平安长大,她谢绝外人来访,婉拒同列嫔妃的安慰,不参与任何宴会,彻底将自己从权力边缘剥离。 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年幼的宝庆成为皇室中少有未被波及的女子,张氏带着她在宫中低调生活。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清点内宫时意外发现宝庆与张氏未被迁出,便下令徐皇后抚养她们,未做任何处罚或驱逐,张氏再次避过宫廷风波,安然活至宝庆长大。 宝庆十八岁时,由朱棣亲选驸马赵辉,婚礼隆重,声势浩大,整个南京街道几日不息,她婚后并未卷入权斗,而是随夫定居金川门外官邸。 然而赵辉逐渐流露真性情,私纳姬妾,肆意挥霍宫中赐予的财物,宝庆并未强争,而是选择退让,闭门不出,不理驸马私事。 她三十九岁时病逝,死讯传至皇宫,朝廷追封她为大长公主,赐葬南郊,陪伴祖父陵区,赵辉生前不曾悔改,死后也未表达哀痛。他高寿至九十四,最终被葬于公主墓十余步之遥。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