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城记|象棋之城

文|孙建清

在书法史上,古城琅琊临沂出过两位成就高、影响大的大书法家,一位是王羲之,另一位是颜真卿(籍贯琅琊临沂)。今天的临沂喜欢书法绘画的人,实在太多了,说临沂是书法之城应该不算为过。临沂人除了爱好书法,还有一个不为外地人所知的喜好,那就是下象棋。我甚至觉得较之书法,象棋的普及率可能更高,在我的眼中,临沂更应冠之“象棋之城”。有证据吗?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只是凭直觉。

有时我会在临沂的大街小巷走走,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纯属打发时间兼及锻炼身体。走来走去,就发现临沂城的街头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地方打扑克的多,打麻将的多,而在临沂,占主流的是下中国象棋的。我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从我所在的社区出发,徒步拐弯抹角五公里,可以看到十几处对弈厮杀的场面,有时一个地方要摆几个棋盘。人民广场的下棋情景不必说了,曾经在沂蒙路与金坛路交会处的售货亭前见过四个棋盘,下棋看棋的多达几十人,场面十分壮观。当然,这样的情景一定是在夏天或春秋天。

作家潘向黎说,城市是一本本大书。它们有着不同的长相和气质,不同的身世和底蕴,不同的天光和月色,里面也生长着不同的故事和梦想。就居民的生活方式而言,各地有各地的特色,重庆人爱搓麻,潍坊人爱放风筝,日照农民爱画画,青岛人喜欢喝啤酒,东北人好唱二人转……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怎样玩,玩什么,作为一种游戏,当然没有一定之规,不必强分轩轾。古代文人的高雅之举,首推琴棋书画。老祖宗留下的中国象棋,表面看表达的是淡泊,其实是一个很见智慧的活儿。大丈夫虽然不能在现实中指挥千军万马,但可以在小小的棋盘上比斗兵法韬略。有道是“天上一盘棋,人间已千年”。在棋盘的小天地,多少人间悲喜剧,都不过是一盘棋而已。诚然,围棋也很高雅,可惜不大适合街头布阵,即使摆开也不会有象棋那么容易聚集人气。

象棋,说是两个人智慧的较量,实则会自然而然形成两大阵营。观棋不语非君子。两边观棋者摩拳擦掌,指手画脚,比的其实是两帮人的智力,甚至下棋的人会被观棋者“架空”,自己都当不了自己的家。不过,也有两边“通吃”的,一会儿指挥红方,一会儿指点黑方,立场不够坚定。

街头下棋的人多数都比较幽默,会说俏皮话。比如,有的喜欢上高度,想跟对方拼子就说“简化简化”,对方走棋慢了,就说“要不要开个研讨会”。有的喜欢说小品里流行的话,比如要“将军”了,就说“走两步”,还有的边下棋边口中振振有词:“有业务”“小样”……总之,市井俚语,妙语连珠。我看下棋,也看下棋人的千姿百态,这就是为什么看别人下棋比自己下棋更快活的原因。

临沂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下棋,我没有研究过,只是这几年特别多。为什么临沂人爱下棋像?我想找一找根由。中国象棋属于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象棋模拟的是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说到战争,突然想到,1972年4月,在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墓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这一考古发现一夜之间让银雀山汉墓名扬四海。《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的发现,是不是临沂人喜欢对弈的一个契机呢?再者,或许还与临沂书画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某种关联,因为文人的琴棋书画,临沂人非要占去棋书画三条,玩也要讲一点文化和养生。

有资料表明,民国时期象棋水平最高、棋风最盛的地方是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成为其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广州。不过,棋手对弈的场所多在茶楼进行,而不是街头巷尾。我们有武术之乡,有杂技之乡,有书画之乡,有风筝之城,有啤酒之城,似乎还鲜见象棋之城。而象棋热,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看吧,除非天寒地冻的日子,在临沂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人们“楚河汉界”厮杀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