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辉奉命杀掉杨秀清,完成任务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1856年,太平天国如日中天,却在高层内部突然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权力争斗。洪秀全密诏韦昌辉,让他铲除权势滔天的杨秀清。 杨秀清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凭借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定都天京后,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甚至凭借“天父下凡”的特殊身份,多次压制洪秀全,让洪秀全的地位岌岌可危。韦昌辉对杨秀清早有积怨,此前杨秀清多次借故羞辱他。 比如,韦昌辉的哥哥与杨秀清的亲戚发生争执,杨秀清竟要求韦昌辉将自己的哥哥五马分尸以表忠心;还有一次,韦昌辉的部下犯错,杨秀清不顾韦昌辉的颜面,当众杖责韦昌辉,致使他血肉模糊。 这些仇恨在韦昌辉心中深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所以当接到洪秀全密诏时,他毫不犹豫地率领三千精兵,迅速赶回天京。 9月1日深夜,韦昌辉与秦日纲里应外合,突袭东王府。杨秀清毫无防备,很快便被韦昌辉斩杀,一同丧命的还有他的几十名亲兵以及五六十个妃子。按常理,诛杀杨秀清后,任务已经完成,但韦昌辉却并未停下杀戮的脚步。 韦昌辉大开杀戒的首要原因是出于自保。杨秀清长期掌权,东王府势力庞大,亲信和追随者众多。韦昌辉深知,自己仅带三千人前来,力量对比悬殊。一旦东王府部属得知杨秀清被杀且群龙无首后,奋起反抗,他这三千人根本无法抵挡。 而且,洪秀全的密诏只是口头传达,没有留下任何文书证据,这意味着他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合法性。 若东王府部属以此为由,兴兵讨伐,他将陷入绝境。所以,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他必须在东王府众人尚未组织起有效反抗之前,将其全部铲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身安全。 其次,权力的诱惑使他的野心膨胀。原本韦昌辉或许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报复杨秀清,顺便在洪秀全面前建立功业。但当他成功杀掉杨秀清,并掌握了部分权力后,内心的欲望开始急剧增长。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北王,而是妄图取代杨秀清,成为太平天国真正的权力核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需要清除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和反对势力。杨秀清的部属自然成为他眼中的首要目标,他担心这些人会为杨秀清报仇,或者投靠其他势力来对抗自己。于是,他以搜捕“东王同党”为名,在天京城内展开了疯狂的屠杀。 再者,洪秀全在这场屠杀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洪秀全虽想除掉杨秀清,但又不想背负屠杀的恶名。他仅以口头方式传达旨意,让韦昌辉自行决断后续行动。当韦昌辉开始大规模屠杀时,洪秀全起初并未出面阻止。 他或许希望通过韦昌辉之手,彻底清除杨秀清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后来,当石达开等人为了平息众怒,强烈要求洪秀全惩治韦昌辉时,洪秀全为了安抚众人,才下令将韦昌辉五马分尸。 这场屠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天京城内约两万余人丧生,其中不乏许多无辜平民。太平天国内部人心惶惶,军心大乱,石达开对韦昌辉的滥杀行为极为不满,指责他的暴行,韦昌辉却因此迁怒于石达开,欲杀之而后快,石达开被迫逃离天京,其家眷也惨遭屠戮。 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不仅损失了大量优秀的将领和士兵,还严重动摇了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