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越南更不懂感恩!中国断援后,阿尔巴尼亚想重拾旧好,可惜太晚了 2025年5月,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斯坎德培广场上,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正在雨中举行。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抵达时,阿尔巴尼亚总理拉马单膝跪地行了一个夸张的欢迎礼,这一幕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球。 这种外交场合的“表演”,像极了阿尔巴尼亚在国际棋局中一贯的投机主义——总是试图通过取悦强者来换取利益。 而就在几个月前,阿外交部长伊格利·哈萨尼还公开向希腊示好,强调要通过国际法庭解决海洋争端,同时不忘重申“2030年加入欧盟”的愿景。 在历史的账簿上记录着这样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在1954至1978这二十余年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总额超过100亿元——这笔款项若按当时中国经济体量折算,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相当比重。 我们援建的不仅是钢厂、纺织厂、铁路等近百个核心工业项目,还跨越重洋送去了上百万吨粮食和上百架战机。 那个年代的中国城乡,普通工人月薪不过数十元,农村地区年均收入仅徘徊在百元水平,却要支撑一个远在欧洲的"同志国家"实现工业化跃进。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凝结着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心血的援助物资,在亚得里亚海岸却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转化:成千上万吨水泥被浇铸成星罗棋布的防御工事(其实际军事效用至今备受争议),化肥堆积在潮湿的码头任其板结变质,部分航空装备甚至被拆解回收。 更富戏剧性的是,就连中国驻阿外交机构都未能幸免——某些不该出现的监听设备悄然嵌入使馆墙体,这种将馈赠视为理所当然的接受方式,构成国际援助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冷战的意识形态纽带断裂后,阿尔巴尼亚迅速转向了“战略漂流”,2016年,阿外长布沙蒂访华时热情赞扬“一带一路”,称中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还签署了签证便利化协议. 但到了2025年,其外交重心已彻底倒向欧盟和北约,这种转向并非偶然——阿政府深知,在欧盟东扩的背景下,西巴尔干国家入盟(目标2030年)必须符合欧洲的地缘政治偏好。 于是,中国投资的核心项目如都拉斯港改造,尽管谈判多年仍停滞在“最后阶段”; 而阿方却积极配合欧盟的移民管控协议,甚至允许意大利在阿建立移民遣返中心。 阿尔巴尼亚的“回头”姿态,本质上是一种战略计算,2023年双方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表面是便利往来,实则是阿方吸引中国游客和投资的功利之举。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非1978年那个需要“破冰”的外交新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援助原则早已重构:从单向输血变为互利共赢,从意识形态捆绑变为风险可控的合作。 例如在非洲,中国推行“一带一路”项目时强调债务可持续性和本地化就业,在东南亚,铁路和港口建设需配套双方股权共享机制。 阿尔巴尼亚的案例成为国际关系学中的典型范本:小国的投机主义如何消耗大国信任? 对比越南(2010年后通过RCEP和供应链调整与中国重建关系),阿尔巴尼亚缺乏地缘杠杆和产业互补性,对比塞尔维亚(坚持在中欧间平衡外交),它又缺少战略定力。 更讽刺的是,阿政府当前热衷的欧盟梦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希腊与它的海洋争端、德国对西巴尔干扩盟的冷淡态度,都可能让2030年入盟计划落空。 阿尔巴尼亚的遭遇是否印证了“小国无外交,只有策略”,当中国不再用无偿援助换取政治支持,而是以商业逻辑经营对外关系时,这种转变如何影响全球南方国家的对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