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回不演“好盟友”了。关税刀架在脖子上,石破茂在电视上摊牌:对美谈判的目标——“全面取消关税”。国会里,议员问能否先来个不含汽车的临时协议,他回得更直:“不接受。”身旁的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接话:目标是撤销美国施加的“所有”关税。话说到这份上,东京把底线画给了华盛顿,也画给了国内558万吃汽车饭的人。 别忘了美国的三层“关税塔”:底座是对几乎所有国家上的10%“对等关税”,中层是对日本单加的惩罚性税,先说14%,后加码到24%,塔尖是对汽车与钢铝的25%重税。5月初,赤泽在华盛顿财政部里跟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谈了两小时,美方只愿意碰第二层,还放话“不会降到0”;底座和塔尖,没得谈。翻译一下:最要命的汽车税,不在议题里。 东京为什么这次硬?因为这是生死线。日本制造业的“心脏”叫汽车——产值半壁江山,涉及每12个岗位就有1个。特朗普4月上马的组合拳里,汽车税27.5%,其他日货再叠24%“对等关税”。算账的人告诉石破:不撤,这账会把日本GDP往下拉0.6%,经济掉到负增长不是危言耸听。石破的对外话术也换了:“高车税抬的是美国消费者的买车价,为了美国经济,也该降。”这话说给镜头,更是说给底特律。 底气从哪儿来?从全球格局的缝里。就在石破上节目前,美国和中国刚谈完,关税上松了口;随后美英也敲了协议,虽留着10%的汽车基本关税,但额外税率下修。信号已经够明:只要扛得住,美国并非不可妥协。石破私下话更直白——“中国能,日本也能。”于是原定6月的“速签”被他掀了桌,时间线推到7月,等的是华盛顿自己把路堵死。 日本也不是光靠嘴硬。谈判桌上,赤泽亮正递了三张牌:第一,日本车企在美国已经撑起大把就业,不是只来卖货的;第二,承诺多买美国农产品,尤其是生物燃料用玉米;第三,开放在造船与稀有金属上的技术合作。最后一张是核弹级筹码——对美投资基金5500亿美元。这个数相当于日本全年GDP的一成多。条件写得很清楚:关税让到哪儿,钱就跟到哪儿。 拉锯到7月底,僵局松动:双方定了个过桥方案——日本进口商品从原计划25%降到15%,汽车由27.5%下到15%。不是“零”,但避开了最坏剧本。企业端的反馈很实在:丰田立刻把全年利润预期下调16%,索尼反而上调4%。路透8月14日的企业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公司支持这份协议,仍有38%预期盈利会受压。也就是说,这不是胜利的狂欢,更像一剂止疼药。 谁知才喘口气,8月7日华盛顿又扔出新的“对等关税”,对日本商品再加15%——高于东京对内的解释线。官房长官林芳正连夜开记者会,说已向美方确认“不会一刀切地对所有日本商品加征15%”。石破对媒体表态“日美对协议内容并无分歧”,台词背后是:我们在“强烈要求”美方修正适用范围。赤泽人在华盛顿,直接闯商务部,找卢特尼克紧急磋商,要求美方把已经写进协议的东西,按字面执行。 至于那只5500亿美元的“金鹅”,东京也没藏着掖着。8月13日,赤泽在东京上节目,话中带刺:“按以往模式,实际落地比例大概1%—2%。当然,如果美方承担更多风险,我们可能会提高比例。”随即补刀:“若美方不履约,难以获得日方投资。”这不是暗示,是明牌:投资是杠杆,不是贡品。 把整件事拉远看,日本这次的姿态,确实打破了长期的美日相处剧本。石破政府敢在核心利益上划红线,哪怕面对7月9日的“谈判大限”也不签糊涂账。一方面是全球力量在换位,另一方面是对自身脆弱性的清醒:当你的就业、产业链、地方财政都拴在一根轴上,再铁的同盟,也要为现实让步。 当然,协议签了不等于落地。华盛顿的“复利式”关税设计,注定会在执行端做文章;东京把投资当开关,也不是次次都能点亮。接下来看的不是嘴炮,而是清单:关税目录怎么改、豁免怎么批、投资何时下场、农产品进口怎么兑现。每一条都牵动供给链与政坛节奏。 日本这回不是“反美”,而是“反不确定性”。把汽车业从火线上拽回来,把谈判从象征主义拉回算术题。盟友也要记账,朋友也谈价码。最后,石破留了一手——对内,他把“零关税”作为方向;对外,他用5500亿把“执行力”绑定。博弈没完,但规则清楚了:别拿关税当选票,别把投资当义务。谁先破坏承诺,谁先失去筹码。 参考资料:《 2025年8月16日《新闻纵览》-陇县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