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转业后,因为犯过一个“错误”,只按照“团级”干部转业,转业后,他却自愿当了一个“修理工”!

1969年,中苏边境,黑龙江上的珍宝岛,那会儿可是冰天雪地,火药味十足。苏联那边仗着装备好,人高马大,老是过来挑事。咱们的原则是“不打第一枪”,但也不能怂。 当时还是个边防站站长的孙玉国,就顶在最前线。3月2日,苏军又来了,三十多号人,上来就动手。孙玉国他们硬是忍着,记着纪律。但你退一步,人家就进两步。 紧接着,苏军的枪就响了。这第一枪,彻底点燃了孙玉国的血性。 他当机立断,吼出一个字:“打!” 这一打,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孙玉国带着他手下的兵,面对苏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硬是扛住了6次炮火,打退了3次进攻。战斗打了9个钟头,入侵的苏军被打了回去,连指挥官都被干掉了。 这场仗打得太提气了!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振奋。很快,中共九大召开,毛主席特意点名:“要请珍宝岛的战斗英雄来参会。” 于是,身上还带着硝烟味的孙玉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那场面,今天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当孙玉国在台上讲到全歼入侵苏军时,毛主席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为他鼓掌。 全场掌声雷动。周总理还在休息时悄悄跟他说:“主席再站起来,你得赶紧过去敬礼握手啊,英雄要勇敢点嘛!” 果不其然,当孙玉国讲到炸毁苏军坦克时,毛主席第二次为他起立鼓掌。 这次,孙玉国一个箭步冲过去,敬礼,握手。那一刻,他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 “战斗英雄”的称号、铺天盖地的荣誉接踵而至。他的职位也像坐了火箭一样,副团长、团长,一路飙升。到1974年,年仅33岁的孙玉国,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有句话说得好,人站在高处,风最大。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孙玉国,是个纯粹的军人,勇猛、果敢,但对复杂的政治气候,他确实缺少经验。 七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据后来解密的资料看,孙玉国当时因为对一纸来自北京的命令理解有偏差,在情况不明朗时,犯下了一个军人最敏感的错误——擅自调动了部队。 虽然组织经过反复审查,认定他主观上没有坏心思,只是一个军人单纯执行命令的思维,加上政治上确实不够成熟,但错误已经铸成。 1977年,他被免去一切职务,接受审查。那几年,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时期。从万众瞩目的英雄,到隔离审查的对象,这种落差,足以压垮任何人。 好在,他挺过来了。他坦诚地向组织交代了所有情况,做了深刻的检讨。1982年,组织上给了他最终处理决定:按正团级干部,转业到地方。 那一年,他42岁。从大军区副司令到正团级转业,这其中的落差,不言而喻。 转业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情况,安排他去一家兵工厂当副厂长。这对他来说,算是个不错的安排。办公室都给他准备好了,就等他上任。 可孙玉国的举动,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拒绝了办公室,拒绝了“领导”的身份,主动申请到车间去,当一名普通的修理工。 “我犯过错误,给党和部队抹了黑,现在就是个普通人,得从头再来。”他跟厂领导说得斩钉截铁。 于是,昔日的副司令员,穿上了满是油污的工装,拿起了沉重的扳手和榔头。厂里的老师傅们都纳闷,这个新来的“工人”怎么看都不一般,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孙玉国。 车间的生活,哪有办公室舒服。冬天没有暖气,手冻得像胡萝卜,裂开一道道口子,沾上机油,疼得钻心。他一声不吭,跟着师傅们学技术,画图纸,研究机器。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只是憨厚地笑笑,指着手上的老茧说:“这比啥都实在。” 他不是在“体验生活”,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工人。他的徒弟后来回忆说,有一次无意间打开师傅那个从不让碰的抽屉,里面没有别的,只有一整盒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军功章,包括那枚金光闪闪的“战斗英雄”奖章。 他把过去的荣耀和耻辱,都锁进了那个抽屉里。他要的,是用今天手上的活儿,来证明自己依然是个有用的人。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孙玉国凭着那股子在战场上钻研战术的劲头,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大拿。1988年,他被调到濒临破产的沈阳3301军械维修厂当副厂长。这次,他没有再拒绝。 面对着几千名职工的生计,他像当年在珍宝岛一样,再次扛起了重担。他跑项目、拉资金、搞改革,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馆,吃饭一碗面对付。几年下来,硬是把一个烂摊子给盘活了。 后来,他又被调到沈阳军区的经贸局,搞起了对俄贸易。一个拿惯了枪和扳手的人,开始研究市场和合同。他从零学起,凭着诚信和那股子韧劲,又做出了惊人的成绩,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1998年,孙玉国退休。国家没有忘记这位英雄,最终按照副师级待遇让他安享晚年。2017年,这位传奇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