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连签三道命令,不许中国领先美国,万斯说了句前所未有的话。 当地时间7月23日,特朗普不仅高调发布了长达28页、包含90多项建议的“AI行动计划”,更接连签署三道行政命令,其核心意图昭然若揭:动用一切力量,确保美国在AI赛道上不被中国超越。 面对此番操作,美国副总统万斯一句“如果美国自己限制自己,让中国反超,那只能怪美国领导人政策愚蠢”的直白发言,更是前所未有地揭开了美国深层的制度焦虑。 这三道行政命令,如三支利箭,精准地射向了美国自认为的软肋,也暴露了其面对中国AI发展节奏时的紧迫感。 第一道命令直指基础设施,核心是为数据中心的建设“松绑”。特朗普政府选择放宽环保法规,旨在为AI发展所需的高能耗数据中心扫清障碍。这个动作的背后,是对中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巨大差距的焦虑。 数据显示,仅2023年一年,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就增长了惊人的400吉瓦,而同期美国仅增加了几十吉瓦。 AI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算力的竞争,而算力的背后则是能源与基建的硬实力比拼。 特朗普的“环保豁免”,正是试图用行政手段弥补美国在AI产业狂飙突进中暴露出的能源短板,避免在未来的竞赛中因“电不够用”而被釜底抽薪。 紧随其后的第二道命令,则将矛头对准了国际技术生态。特朗普政府一改前任拜登“小院高墙”式的全面封锁策略,转而推行所谓的“全套AI出口套餐”。 表面上看,这是要扩大对盟友的AI出口,包括硬件、模型和软件。但其深层逻辑,是通过输出美国的技术标准与产品套件,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技术朋友圈”。 这是一种更具包裹性的围堵策略,企图以此对抗中国正在快速形成的、日益开放的AI生态圈。 就在不久前,特朗普政府还批准了英伟达对华出口定制化的H20芯片,这一看似“放松”的举动,实则是想在可控范围内,让中国市场继续为美国芯片巨头输血,维持其研发优势。 第三道命令则伸向了内政与监管领域,要求清理AI算法中存在的“政治偏见”,并推动联邦标准统一化,取代各州繁杂的监管法规。 特朗普明确表示,要打击他所谓的“觉醒AI”,并要求联邦政府采购的大语言模型必须“客观且不受意识形态影响”。 这番操作既是迎合其国内政治基本盘的需要,也是为美国科技巨头在国内市场松绑,让它们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下加速产品迭代与市场化落地,从而集中力量对外竞争。 与此同时,白宫也明确表示,不希望联邦政府机构与马斯克旗下的AI公司xAI签订合同,这种“亲疏有别”的态度,也让这场以国家名义推进的AI战略蒙上了一层复杂的政治色彩。 与特朗普政府这套“三线齐压”的组合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方面的从容与开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中方坚持“开放、包容”的AI发展理念,反对零和对抗。 这种理念差异,正是中美AI观念的根本分水岭。美国习惯于将技术视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其逻辑是“领先-垄断-遏制”。 而中国则强调技术成果应服务于全人类,主张“发展-共享-合作”。 在这种不同哲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美国的技术战略更多表现为封锁、设限、拉拢小圈子,而中国则在稳步推进跨国合作与产业对接。 事实上,正是美国过去的封锁政策,在客观上倒逼并加速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进程。特朗普政府曾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大规模制裁,禁止出口高性能芯片和设计软件。 然而中国一方面加强了与欧洲等国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投入巨量资源进行自主研发。 结果是,中国不仅在AI专利数量上以占全球61%的比例遥遥领先,智能算力规模也达到了725.3百亿亿次/秒,超越了美国。 更重要的是应用落地,中国已在超过50个行业实现了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例如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星辰大模型”体系,在纺织、能源等传统行业将生产效率提升了20%以上。 这种将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能力,正是美国所畏惧的“中国节奏”。 如今特朗普政府面临一个难以自洽的悖论:若继续沿用拜登时代的“高墙”策略,只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的自研潜力。 正如万斯所言,是“愚蠢政策”限制了自己;若选择开放,又担心会加速中国的技术追赶,让中国企业借助美国技术和庞大本土市场进一步壮大。 国际数据中心(IDC)的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AI市场规模已超147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263亿美元。 像英伟达这样的巨头,2024年仅在中国区的营收就高达171亿美元,其CEO黄仁勋多次访华,并宣布恢复H20 GPU在中国的销售,足以说明其无法割舍中国市场。 这种左右为难的困境,恰恰是美国技术霸权心态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现实面前遭遇的正面碰撞。 信息来源:万斯承认:中国赶上来,是美国领导人蠢 2025-07-24 08:34·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