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会谈不剩几天,美财长突然通知中国,谈判议题变了,中方拒绝。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判前夕公然宣布,将原本聚焦关税调整的议程,单方面转向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此举犹如平地惊雷,彻底打乱了来之不易的谈判节奏。 自今年5月日内瓦会谈以来,中美已通过两轮磋商达成阶段性共识:双方互降91%的加征关税,建立“稀土-芯片”联动机制,并约定三个月的关税休战期。6月伦敦会谈更细化了执行框架,全球市场一度看到贸易争端降温的曙光。 然而,随着8月1日关税生效日临近,美方突然“临阵换题”,试图将地缘政治议题强行塞入谈判议程,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让本已脆弱的互信濒临破裂。 贝森特在CNBC专访中直言,中国作为俄伊石油的“大买家”,其能源采购行为已威胁到美元结算体系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俄石油贸易中85%已采用人民币结算,中伊本币互换协议更动摇了美元根基。 美国试图通过“二级制裁”施压,迫使中国切断与俄伊的能源纽带,进而遏制“石油人民币”的崛起。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正面临国内政治压力,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姿态转移矛盾,为其“对等关税2.0”计划造势。 面对美方的无理要求,中方立场坚定如磐。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俄、中伊能源合作属于正常国际贸易,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长臂管辖”。 商务部同步采取行动,暂停对杜邦中国的反垄断调查,释放有限度的善意,却也传递出“以斗争求合作”的清晰信号。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既展现了谈判诚意,也彰显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规则主导权的争夺。美方试图将贸易谈判异化为地缘政治工具,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焦虑反应。 然而,中国通过能源结构多元化布局(如与南美国家签署本币协议)、加速科技自主创新(华为量产等效H20芯片),正逐步构建抵御外部冲击的“战略缓冲带”。 这种“不依赖单一市场”的发展模式,让美方的极限施压难以为继。 值得关注的是,美方的单边行动已引发国际社会反弹。印度外交部明确表示能源安全高于一切,土耳其维持与俄能源合作,连欧盟也对美国的“关税敲诈”啧有烦言。 市场反应更耐人寻味: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后,俄罗斯股市不跌反涨,国际油价逆势下滑,这种“预期差”折射出全球对美国政策可信度的质疑。 当前,谈判时钟仍在滴答作响。中方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为理性对话保留着最后窗口。但历史经验警示:任何试图以经济手段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终将在时代洪流中撞得头破血流。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取决于美方能否摒弃零和思维,回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正轨上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