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先看咱们自己这边,安稳日子过久了,大家对 “正规” 俩字打心底里信。14 亿人生活的地方,黑社会如今早就没了踪影,街头打架斗殴都成了稀罕事,连续 10 年命案破案率都在 95% 以上。银行转错钱,24 小时内准能追回来。 这种环境里待久了,谁会没事怀疑银行发的短信、政府部门的通知是假的?可骗子就钻了这个空子,仿冒这些正规身份打电话、发信息,好多人一下子就信了。 再把目光转到东南亚,那儿简直成了电诈的温床。缅甸北部那些地方最典型,地图上标着 “特别行政区”,其实就是电诈集团的独立王国。当地武装要养军队、买武器,光靠以前的老营生根本不够,电诈来钱快又隐蔽,慢慢就成了 “钱袋子”。 佤邦有个武装 2023 年的账上,“数字经济收入” 占了四成多,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诈骗的钱;那些电诈园区外面有武装站岗,比当地政府办公楼还戒备森严,形成了 “枪杆子护着诈骗盘” 的死循环。 东南亚国家的管理漏洞也给电诈留足了空间。柬埔寨西港 2023 年靠电诈相关的 “服务费”,就填了 19% 的地方财政窟窿;泰国芭堤雅搞的 “电子工业园” 里,注册的 147 家公司中,有 132 家其实是电诈窝点。 越南边境的一些省份更离谱,把电诈团伙当成 “纳税大户”,警察要上门检查都得提前预约。中国警察要去这些地方办案,常常得靠援助项目换合作,有时候甚至得默许对方 “抓小放大”,被骗的中国人往往成了这种交易的筹码。 西方国家的态度也挺让人无奈。美国国务院 2023 年发的《人口贩卖报告》里,讲东南亚电诈园区里强迫劳动的内容就那么几行字,还没说别的事儿详细; 中国提议在东盟建个反诈数据库,欧盟却以 “数据安全” 为由反对,背后其实是他们的企业在东南亚的加密货币业务,有 12% 的资金是靠电诈洗白的。这种偏心眼儿,让各国一起打击电诈的事儿很难做成。 这些年技术发展快,也给电诈添了助力。骗子的手段越来越多,从最早的打电话骗钱,到现在用 AI 换脸冒充熟人、搞虚假投资平台,甚至能弄到个人信息精准下手。 加上中国跟东南亚做生意越来越多,中欧班列跑得多了,跨境电商火了,这些都带动了经济发展,可诈骗信息也跟着混了进来;人来人往多了,骗子接触中国人的机会也多了,他们瞅准中国人相信正规生意、国际合作,就打着 “跨境投资” 的幌子设圈套,不少人就这么上了当。 美元没以前那么霸道了,这事儿也间接给电诈帮了忙。中俄贸易 2023 年用本币结算的占了 65%,东南亚也跟着学,中国跟东盟做生意时本币结算占比达到 58%。这本来是好事,可骗子也钻了空子 。 2023 年通过缅甸佤邦 “数字代币” 洗白的电诈资金就有 47 亿美元,这里面 12 亿变成了当地武装买的军火,8 亿流进了泰国某政党的竞选账户。这些钱绕开了国际通用的结算系统,想追都难。 国内支付太方便,这事儿也被骗子反过来利用。他们骗到钱,眨眼就能转到好多个账户里,警察想追都费劲。虽说现在反诈宣传挺多,可新骗术一出来,还是有不少人防不住。 2024 年柬埔寨破获的案子里,骗子花 50 万美元,让当地电视台连播 3 天假的 “中国使馆通知”,一下子就骗了 870 人,这说明大家对这种系统性造假的防备还不够。 说到底,中国人成了电诈重点目标,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国内的安稳环境培养出的信任,撞上了东南亚的治理漏洞;国际上的复杂立场,加上技术和经济往来带来的新风险,这么多因素凑到一块儿,才让骗子盯上了中国人。 要解决这事儿,不光得靠大家提高警惕,还得靠国家层面的发力,让那些庇护电诈的势力知道,这生意终究做不长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