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知20多年后,德国才知道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1997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正热火朝天,秦岭隧道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急需盾构机这种硬家伙。当时这技术被德国、日本、美国几家垄断,中国没得选,只能找德国买。德国公司摆足了谱,报价3.5亿一台,总共两台7个亿,还不给还价。更气人的是,送来的居然是二手货。中方顶着工期压力,咬牙签了合同,心想总算能解决问题了吧?结果这只是噩梦的开始。机器一到工地,麻烦就来了。刀盘卡死、液压漏油,动不动就趴窝,工程进度拖得一塌糊涂。修机器还得请德国专家,一天3000美元不说,还拉警戒线不让中方工程师靠近。有一次,中方技术员发现德方图纸有问题,想问清楚,结果德国人开口就要1万美元一个问题。为了不耽误工期,中方硬是多掏了20万美元,等德国人飞过来“高姿态”处理。这哪是合作啊,简直是敲竹杠!这事儿让中国工程界憋了一肚子火。技术被卡脖子,花了大价钱还得看人脸色,这滋味谁受得了?从那时起,中国下定决心:盾构机这东西,咱们得自己搞出来!1997年的教训不是白受的,国家直接把盾构机研发塞进了“863计划”,这是要动真格的了。可这玩意儿不是随便能搞定的,涉及机械、电子、液压一大堆领域,技术壁垒高得吓人,国外还死死捂着不放。中国工程师们只能从零起步,在洛阳的厂房里没日没夜地干。研发路上全是坑。刀盘设计是个大难题,测试时经常断裂,碎片飞得满地都是,团队得连夜调整材料和工艺。控制系统更复杂,国外不给参考,只能自己摸索。那时候没啥高大上的设备,全靠人脑和双手一点点试出来。2008年,第一台自主盾构机“中铁一号”终于下线,在成都地铁项目跟德国机器正面刚。结果呢?每天多掘进10米,故障还少,外方人都看呆了。从这以后,中国盾构机就开了挂。沪通长江隧道、雅万高铁这些大工程,全都用上了国产货。到现在,中国盾构机占了全球70%的市场,出口30多个国家,一台价格也就2500万到5000万,性价比直接把当年的进口价甩了几条街。这逆袭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无数工程师的硬扛。拿贺飞来说,这哥们儿是贵州山村出来的,从小就爱鼓捣机械,后来考进贵州大学,毕业后进了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他从基层干起,参与了刀盘、控制系统这些核心部件的设计。2009年在重庆项目,他负责9台硬岩盾构机的后配套设计,工期紧得要命,他带着团队连轴转,终于按时交货。2012年,他又挑头设计“永吉号”硬岩掘进机,性能直接吊打国外货。2020年,他搞出了全球首台矿用小转弯TBM“贵能1号”,煤矿效率蹭蹭往上涨。20多年过去了,当年牛气哄哄的德国盾构机产业现在咋样了?市场份额被中国抢了大半,技术优势也没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货横扫全球。德国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卖个二手货还敲竹杠,会给自己挖这么大一个坑。如今中国盾构机不光便宜,性能还更好,国外客户都排着队买。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真是应得不能再应了。这事儿放到整个中国制造业来看,就是个缩影。1997年被卡脖子,逼得咱们自己动手,现在不光能自给自足,还把老外挤得没脾气。核心技术这东西,靠买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