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俄油被特朗普制裁,普京却不吭声,他把中国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 年 7 月,国际能源市场因一则制裁威胁泛起涟漪,特朗普在与北约秘书长会面时宣称,若俄罗斯在 50 天内未与乌克兰达成停火,美国将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实施 “二级制裁”,税率最高可达 500%。 这一针对中、印等主要买家的措施,瞬间将中国推至舆论焦点。 美国此举并非突发奇想,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反复摇摆,起初夸下 “24 小时结束战争” 的海口,后因局势胶着转向外交谈判,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随着美国国会推动《2025 年制裁俄罗斯法案》,特朗普顺势将制裁范围扩大至俄油买家,试图通过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迫使其让步,同时借此向中国施压,以集中精力应对所谓的 “中国挑战”。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金额达 764 亿美元,印度则占据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的 70%,两国几乎撑起了俄罗斯能源收入的半壁江山。 面对美国的威胁,各方反应呈现鲜明差异,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坚决反对 “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强调中俄能源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正常贸易。 事实上,中俄能源合作早已超越单纯的买卖关系。2024 年中俄贸易额达 2448 亿美元,占俄罗斯 GDP 近 10%。 双方不仅在油气贸易中实现 99.6% 的人民币结算,还通过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北极 LNG 项目等深化全产业链合作。 这种深度绑定让中国在应对制裁时有了更强的韧性,部分企业虽开始囤积中东石油作为备选,但核心合作并未动摇。 印度的态度则显得更为灵活,印度石油部长普里公开表示,即便俄罗斯供应中断,印度也能通过多元化策略满足需求。 目前印度石油供应国已从 27 个增至 40 个,新增圭亚那、巴西等来源,并计划将俄油进口占比从当前的 35% 降至战前的 2% 以下。 这种 “随时可替代” 的预案,让印度在美俄之间保持了战略弹性。 最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的沉默,普京在公开场合未对制裁威胁做出任何回应,克里姆林宫仅泛泛表示 “将继续推进自身目标”。 这种态度背后,是俄罗斯对中国经济依赖的现实,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能源出口几乎全靠亚洲市场,而中国不仅是最大买家,还在金融、技术等领域提供支持。 例如,俄罗斯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油气贸易的比例从战前的 1% 飙升至 99.6%,这既帮助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让俄罗斯在西方封锁下得以维持经济运转。 普京的沉默,实则是默认中国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 无需公开辩护,只需私下深化合作即可稳固生命线。 这场制裁风波的本质,是美国霸权逻辑与多极化趋势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 “连坐式制裁” 维护其主导地位,就像 2018 年对伊朗石油买家的制裁一样,虽一度迫使部分国家让步,但最终因各国抵制而效果有限。 如今,巴西顶住压力持续进口俄柴油,印度积极寻找替代来源,沙特转变石油政策以本国利益优先,这些都显示出产油国和消费国不再盲目追随美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能源商务论坛等机制的常态化,标志着双方合作已走向机制化、长期化,这种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远比美国的单边制裁更具生命力。 市场的反应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尽管油价短期波动,但多数机构认为特朗普难以真正执行制裁 —— 全球能源供应链牵一发而动全身,推高油价最终会反噬美国经济。 而中俄印等国的应对策略,正让 “制裁杠杆” 的效力持续衰减,在这场博弈中,单极霸权的影响力正在消退,多极世界的轮廓愈发清晰。 正如巴西在面临美国制裁时仍坚持进口俄柴油,其能源部长所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才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真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