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湖北宜昌,一场推杯换盏的饭局,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重点项目,竟成了一场精心骗局

湖北宜昌,一场推杯换盏的饭局,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重点项目,竟成了一场精心骗局的序幕。当商人张某和曾某怀揣着对财富的渴望,将50万元“保证金”交到赵某手中时,他们以为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踏入一个用谎言和虚荣编织的陷阱,而所谓的“大工程”,从头到尾都只是镜花水月。 2023年6月,彼时,负债累累的赵某,正为如何填补自己的财务窟窿而焦头烂额。在酒精和虚荣心的双重作用下,他向朋友胡某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声称自己手握某重点项目,涉及22万平方米的建筑劳务及酒店工程,利润丰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某信以为真,立刻将这个“发财机会”介绍给了有投资意向的朋友张某。赵某敏锐地察觉到,张某是一条急于上钩的“大鱼”。 他乘胜追击,主动提出可以签订一份“承诺书”,承诺将其中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酒店劳务工程,全权交由张某施工。 当然,这个“天大的馅饼”是有门槛的。赵某轻描淡写地表示,为了确保合作诚意,需要张某预先支付50万元的“保证金”。 面对如此诱人的项目,张某心动了,并迅速拉来了合作伙伴曾某,准备共同大干一场。 尽管内心火热,但张某和曾某毕竟是生意场上的老手,基本的谨慎还是有的。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实地考察项目。 这本该是骗局被戳穿的时刻,但赵某却显得胸有成竹。他施展出了骗局中最关键的一环——“安排”了一场工地“一日游”。 他通过某种方式,让张某和曾某进入了那个真实的、正在施工的重点项目工地,并让他们短暂停留、四处观看。 亲眼所见的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彻底打消了两位受害者的最后一丝疑虑。他们深信,赵某果然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这次致命的“眼见为实”,让他们对赵某的谎言深信不疑。 考察归来,张某与曾某迫不及待地私下签订了《建筑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随后,曾某将凑齐的50万元“保证金”,悉数转入了赵某的账户。 钱一到手,赵某便开始了“拖字诀”。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当张某和曾某询问何时能够进场开工,赵某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搪塞——“手续还在办”“图纸要修改”“领导在协调”。 日子一天天过去,开工通知却始终遥遥无期。催促的电话越来越频繁,赵某的耐心也逐渐耗尽。终于,在又一次被追问后,赵某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失联。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仿佛人间蒸发。 直到此刻,张某和曾某才幡然醒悟,那个所谓的“大项目”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骗局。他们立刻向警方报案。最终,赵某被抓获归案,并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退还了其中45万元的赃款。 这起案件,是教科书级别的“合同诈骗”。它看似手法简单,却精准地拿捏了受害者的心理。法院最终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可谓罚当其罪。 本案中,赵某虚构项目、伪造考察场面,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恶意昭然若揭,构成典型的合同诈骗。 骗局的三大“杀手锏”: 利用饭局等社交场合,吹嘘人脉和资源,将自己包装成神通广大的“能人”“掮客”。 利用受害者对特定行业、特定项目内部运作不了解的弱点,虚构事实,夸大其词。 本案中最具迷惑性的一步,就是“安排”进入工地考察。这让骗局从“口说无凭”升级到了“眼见为实”,极大地增强了欺骗性。 对于通过朋友介绍、饭局认识的“能人”,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信其口头吹嘘。合作前,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的身份、公司资质以及其所称项目的真实性。例如,可以直接联系项目业主方或总包方进行求证。 在正规的工程承发包中,保证金的收取和支付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任何要求将大额保证金直接打入个人账户的行为,都极有可能是诈骗。正规操作应通过公司对公账户,并签订规范的合同。 即使能进入现场,也不代表对方就是项目负责人。要进一步核实对方在该项目中的具体角色和权限。可以要求查看其与项目方的正式合同、授权委托书等关键文件。 在进行重大投资或签订重要合同前,聘请律师进行尽职调查,审查合同条款,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花费少量律师费,可以避免巨额的财产损失。 商海浮沉,机遇与陷阱并存。在诱人的“馅饼”面前,多一份审慎,多一次核实,就是为自己的血汗钱多加一把安全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