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确实霸气!一个海归面试格力,要求10万月薪,董明珠毫不留情问他,“在国外读两年书就要10万,你能给格力做出什么贡献呢? 2021年,董明珠面对“10万月薪”这个数字,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常春藤名校的海归。 他在格力的面试现场语出惊人,开口就要10万月薪,理由是自己的学历能提升格力的国际化形象。 没想到董明珠直接反驳道:“出国留学两年,十万块钱,你能为格力做点什么?” 她接着追问,留学花了家里多少钱,是否研究过格力的核心技术,如果去车间拧螺丝,能不能比普通工人拧得更多。 这番话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董明珠的这盆冷水,并非毫无来由。 格力内部的数据恐怕更让她头疼。 有统计显示,2020到2024年间入职的海归员工,能通过三年考核期的仅有15%。 一名离职的海归就曾抱怨,领导总问他设计的空调能比现有产品省多少电,答不上来就要被调岗。 更棘手的是,一些海归习惯于纸上谈兵。 比如,在设计一款适应非洲高温环境的空调时,有人直接照搬美国方案,结果产品耗电量翻了一倍。 董明珠自己也感慨,德国工人能一辈子钻研一个零件,这才是制造业的灵魂,而有些人拿着国外文凭就想回来指点江山,不如先学会尊重车间的老师傅。 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现实,迫使格力调整了人才战略。 公司内部传出消息,计划在2025年削减海归招聘比例,转而重点培养本土技工。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算过一笔账,一名海归员工的年均人力成本近80万元,而同期本土工程师的人均产出专利数反而高出30%。 她说:“用请一个‘洋墨水’的钱,我能培养5个‘车间发明家’。” 格力随即启动了“工匠计划”,与二十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技术人才,优秀毕业生的起薪甚至能达到每月2万元。 这也恰好呼应了国家“强化自主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 不过同样是2021年,同样是10万月薪,另一个人却得到了董明珠的笑容。 在一档职场综艺节目里,22岁的墨尔本大学毕业生梁坚洛,面对一排标有不同薪资的面试椅,径直坐到了“10万”那一把。 面对董明珠的疑问,他坦然解释:“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价位。我知道现在的我还不够格,但我想让您看到我的潜力。” 接下来的表现,印证了他的底气。 梁坚洛没有复述自己的学历,而是直接分享了他在宝洁实习的经历——参与一个新零售项目,帮助提升了15%的用户复购率。 他随即指出格力在新零售布局上的机会点,并用两分钟的PPT清晰阐述了项目核心。 他的观察力甚至延伸到了办公室墙上的一张员工通勤路线图,准确分析出这是公司为优化班车、体恤员工的举措。 为了这次面试,他准备了两周,不仅看完了董明珠近五年的公开演讲,还走访了多家格力门店,深度采访了32位消费者。 实习期间,梁坚洛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一次新品营销会上,当同事们还在讨论产品参数时,他却提出一个根本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买3000元价位空调的用户,到底最在意什么?” 他拿出的调研结果显示,这类用户主要是年轻租房群体,他们对噪音和电费的敏感度远高于制冷效果。 这一洞察直接促使营销方案转向主打“静音”和“省电”,产品上市后销量超出预期40%。 他提出的“场景化控制”建议,也被采纳并优化进了格力的智能家居App中。 实习结束时,梁坚洛拿到了正式录用信,还获评“最佳实习生”。 董明珠评价他:“这个年轻人最打动我的,不是他要10万月薪的勇气,而是他为这个目标所做的准备。” 把这两个“10万月薪”的故事放在一起,董明珠的用人标准就清晰了。 她拒绝的不是海归或高薪,而是那种只带着光环、却不清楚自己能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的“镀金”人才。 她的标准极其务实:无论背景如何,最终都要落到创造价值、解决问题上。 这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如今已是中国制造业的共识。 从比亚迪、海尔的招聘调整,到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专招能解决一线技术难题的年轻人,风向早已改变。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强势崛起,2025年教育部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就业率高达97%,“高级蓝领”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在稳步提升。 “留学镀金”的神话正在褪色,这标志着中国职场日趋成熟。 人才的价值,正从“出身论”回归“实战论”,从“学历论”转向“能力论”。 说到底,学历是用来解释你从哪里来,而能力,才是决定你往哪里去的唯一凭证。 制造业的牌桌上,最终还是要靠能解决问题的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