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直言不讳:既然不想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那就干脆“一个国家一个制度”吧!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九龙,1952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在台北街头长大。他考入台湾大学法律系,1972年取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加入海军陆战队,服役期间参与严格的军事训练。退役后,他赴美深造,1976年在纽约大学获法学硕士,1981年在哈佛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台后,他担任蒋经国英文翻译,后历任行政院研考会主任委员、法务部部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 1998年,马英九当选台北市市长,推行多项市政改革,赢得市民认可。2005年,他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带领党走出低谷。2008年和2012年,他两度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执政期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缓和。他促成两岸“三通”,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并在2015年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创下历史纪录。卸任后,他通过基金会和个人活动,继续为两岸交流发声,多次访问大陆,强调文化认同与和平发展。 马英九带团访问大陆,参访历史遗址,与学生交流,试图以民间方式拉近两岸距离。他的“亲中”立场在岛内引发争议,蓝营视其为务实,绿营则批评其妥协。他始终坚持“不统、不独、不武”,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维持现状,但晚年言论逐渐倾向明确支持和平统一。 2025年6月26日,马英九在敦煌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发表演讲。他呼吁两岸追求“和平民主统一”,强调统一不应通过武力或威胁实现,必须尊重台湾人民意愿。他的原话虽未直接提及“一个国家一个制度”,但被媒体解读为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质疑,暗示更统一的制度安排可能性。这番言论迅速引发关注,因其直白挑战了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模糊空间。 马英九提到,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芯片出口、旅游业、农产品销售均离不开大陆市场。他指出,民进党当局近年修改课纲,淡化中华文化根基,同时频繁与美国互动,试图制造“去中国化”假象。这些行为不仅未能增强台湾安全,反而让台海局势更紧张。他回顾自己执政时推动两岸直航、签署ECFA的努力,认为当时为两岸关系创造了缓和机会,但如今时间和实力倾向大陆,岛内“维持现状”的幻想难以持续。 我国国台办主任宋涛在活动上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是历史大势,需以“九二共识”为基础。马英九的演讲被视为对民进党当局“台独”路线的警告,同时也提醒台湾民众,和平统一需以不触碰底线为前提。他的话虽未直接改变政策,但点破了岛内部分人对“和平拖延”的不切实际期待。 马英九的敦煌演讲引发两岸热烈讨论。岛内媒体争相报道,蓝营支持者称其直言反映现实,绿营则指责他“迎合大陆”。台湾陆委会发表声明,批评马英九“矮化台湾主权”,其办公室迅速回应,称陆委会言论违背“中华民国宪法”。网络上,网友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他务实,批评者则称他“投降”。大陆舆论部分欢迎他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对“民主统一”提法持保留态度,强调统一进程由全体中华儿女决定。 台海局势未因演讲发生根本变化,但紧张气氛加剧,美国军舰频繁穿越台湾海峡,岛内军演增加,民进党当局继续与美国互动,但实际支持有限。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加深,2024年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超40%,芯片产业尤为依赖大陆市场。民调显示,超60%台湾民众希望维持两岸和平交流,反映对“台独”前景的信心动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