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 缅甸克钦邦的稀

路透社:中国对缅北克钦军下通牒,避免全球稀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 缅甸克钦邦的稀土矿脉,占据着全球重稀土供应的半壁江山。这里产出的镝、铽等元素,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关键原料。但自 2025 年初以来,克钦独立军与缅甸政府军围绕巴莫镇的争夺持续升级。 这个距离中缅边境不到 100 公里的战略要地,不仅是军事咽喉,更是稀土运输的生命线。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方已明确要求克钦军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将切断其稀土出口通道。这一强硬表态,源于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虽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国,却掌控着 90% 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云南保山的龙陵混合稀土氧化物加工项目,距离缅甸矿区仅 130 公里,是中缅稀土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五矿稀土等企业在这里建立的生产线,将缅甸矿砂转化为高纯度氧化物,再出口到全球市场。这种 “缅甸挖坑、中国提炼” 的模式,使得中国在重稀土加工领域形成绝对垄断。即便美国重启本土稀土矿开采,其精矿仍需运往中国进行分离,单吨成本高出 30%-40%。 克钦军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2024 年 10 月夺取主要稀土矿脉后,该武装提高矿区税率并限制产量,导致镝价飙升 30%。这种 “以矿制华” 的策略,短期内确实给中国冶炼企业带来压力。 然而,克钦军小看了中国供应链所具有的强大韧性。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前五个月,中国自缅甸进口的稀土氧化物同比下降 50%,但同期出口量却逆势增长 20%。这背后是中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增产,以及云南工厂库存的战略调配。 中方的反制措施更具针对性,除了停止采购克钦军控制区的矿石,中国还提出替代方案:若克钦军停止攻击巴莫,中方将扩大与其控制区的跨境贸易,反之则封锁所有出口通道。 这种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直击克钦军的经济命脉。毕竟,其控制区 90% 的稀土最终仍需通过中国冶炼厂转化为商品。若失去中国市场,这些矿石将沦为无法变现的 “石头”。 这场博弈的影响早已超出中缅边境,全球 70% 的电动汽车电机依赖中国生产的钕铁硼磁体,而每台电机需消耗约 1 公斤重稀土。克钦邦冲突导致的供应波动,已引发德国大众等车企的库存危机。 欧盟虽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 2030 年实现 40% 本土加工,但 90% 的稀土磁铁仍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中国在稀土博弈中握有主动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缅甸稀土产业的 “中国化” 已形成深度绑定。从矿山开采设备到技术工人,中国资本几乎渗透到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克钦邦的稀土矿场,挖掘机操作员多来自云南保山,选矿技术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甚至电力供应都依赖跨境输送的中国电网。 这种深度融合,使得任何供应链中断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2025 年 3 月缅甸地震后,当地仅允许库存矿出关,就导致全球镝价单日上涨 12%。 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美国一边指责中国 “武器化关键原材料”,一边悄悄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替代矿源,但受制于技术瓶颈,项目投产时间已推迟至 2030 年。 欧盟则陷入两难:既想减少对华依赖,又不得不为大众、宝马等车企申请稀土出口许可。这种矛盾,在德国车企获得中方定向供应后愈发凸显,现实利益正让西方联盟的 “价值观外交” 逐渐崩塌。 这场博弈的结局,或许将改写全球稀土格局。中国通过精准调控供应链,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展现了 “全球供应链管理者” 的角色。而克钦军的选择,将决定其能否在这场博弈中保住经济命脉。 这场远在缅北的冲突,可能意味着未来购买电动汽车时,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尊重他国主权之间,中国该如何平衡?这场博弈又将如何改写全球稀土格局?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缅北矿区的硝烟里。

评论列表

过往无渡
过往无渡 3
2025-07-14 18:50
这种东西,好说好话它趾高气昂,只有让它跪着送,是又乖又乐呵!

roni 回复 07-14 23:04
打就是了,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成天残害我同胞,有什么客气的。如果这事发生在好伙伴毛子头上,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