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教授金兰都:一趟中国之行,击碎了我对于中国的盲目优越感。 金兰都,1963年出生于韩国首尔,家境优渥,父亲是历史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从小就泡在书堆里。他高中时成绩拔尖,1981年考进首尔大学,学的是经济学,大学期间就展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毕业后,他远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消费学博士,研究消费者行为与社会变迁,博士论文聚焦东亚市场趋势,数据分析做得滴水不漏。1995年,他回国进入首尔大学任教,很快成为消费学科的明星教授,课堂上总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引人入胜,学生挤破头也要选他的课。 他在学术圈的地位可不是光靠教书。2000年代初,金兰都受邀担任韩国总统办公室顾问,参与经济政策制定,经常在青瓦台的会议室里跟高官们掰扯数据。他还给三星集团当过战略咨询,帮企业分析全球市场,提出的建议直接影响了几款产品的定位。这些经历让他在韩国名声大噪,年轻人把他当偶像,觉得他既有学问又有实战经验。他的演讲风格犀利,喜欢抛出尖锐问题,每次公开讲座,礼堂里都坐得满满当当。 不过,金兰都也有自己的盲点。受韩国媒体影响,他长期对中国有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觉得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经济和科技远不如韩国。他在课堂上提到中国时,常常带着点轻视,觉得韩国的现代化甩了中国几条街。这种看法在当时的韩国社会很普遍,他也没多想,直到2015年的一场中国行,让他彻底傻眼。 2015年,金兰都受邀参加中韩学术交流,顺便为韩国KBS电视台的节目《明见万里》拍摄素材,行程定在北京和上海。他之前来过中国,主要是为了写书《中国趋势》,但那时候跑的地方有限,接触的多是旅居中国的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浮于表面。这次不同,节目组给了他很大自由,让他自己规划路线,深入体验中国社会。他一下飞机,就被北京的景象震住了。 首都机场的航站楼宽敞明亮,电子屏上信息滚动,旅客用手机扫码搞定一切,效率高得吓人。他在清华大学参加研讨会,看到中国学者用流利的英语展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最新成果,数据图表清晰,逻辑严密,远超他的预期。走出校园,他发现北京街头高楼林立,LED广告屏闪得人眼花,路边共享单车一排排摆得整整齐齐,年轻人扫码骑走,动作熟练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他还体验了高铁,从北京到上海,300多公里的时速,车厢安静得像图书馆,乘客低头用手机处理工作,窗外景色一闪而过。在上海浦东,他逛了科技园区,看到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展厅,展示的5G技术和智能设备让他目瞪口呆。他走进一家无人便利店,拿了瓶饮料,扫码支付,机器秒速结算,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这些科技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在当时的韩国还是新鲜玩意儿,可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 金兰都还注意到中国年轻人的状态。北京的创业孵化器里,90后创业者们扎堆讨论项目,眼神里透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在上海的咖啡馆看到年轻人用笔记本电脑处理跨境电商订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效率高得惊人。相比之下,他想起韩国的年轻人,不少人抱怨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少了点闯劲。这种差距让他开始反思,中国的崛起不只是硬件强,软实力更可怕。 短短三天,金兰都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他原以为中国还在追赶韩国,可现实是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领先,移动支付、共享经济、高铁网络,这些都是韩国比不了的。他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观察,字迹潦草但满是震撼。行程没结束,他就决定提前回国,不是因为累,而是急着把这些见闻告诉更多人。 回国后,金兰都马上在首尔大学开了新课,主题是东亚发展对比。他把中国的科技进步、城市面貌和年轻人活力讲得绘声绘色,课件里塞满了北京街头和上海科技园的照片。学生们听得入迷,课堂讨论热火朝天,不少人开始质疑韩国媒体对中国落后的刻画。他的课成了学校的热门选修,报名人数翻了好几倍。 韩国一些媒体和网民坐不住了,骂他“长中国志气,灭韩国威风”。社交媒体上,攻击他的帖子铺天盖地,有人造谣他拿了中国钱,有人说他背叛国家。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直接怼回去,强调承认差距是为了让韩国更好,可台下反应冷淡,掌声稀稀拉拉。韩国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太深,很多人宁愿活在优越感的泡泡里,也不愿面对现实。 金兰都没退缩。他继续研究中国,2016年后又去了杭州、深圳等地,看到阿里巴巴的云计算中心和无人配送机器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他把这些见闻写进文章,发表在韩国学术期刊上,还在《明见万里》节目里分享,呼吁韩国人放下傲慢,学习中国的创新精神。他的纪录片《可怕的未来——中国的90后时代》播出后,引发热议,不少韩国观众开始重新审视中国。 尽管如此,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太难了。韩国媒体还在鼓吹本国优越,部分人甚至把中国的文化元素包装成自己的,企图填补历史底蕴的空缺。金兰都对此很无奈,但他没放弃。他晚年依然活跃,头发花白但精神不减,频繁参加中韩学术论坛,推介中国的经验。他的课影响了一批学生,不少人因此申请去中国交流,亲眼见证中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