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雅利安人与梨俱吠陀》
许多民族在追溯起源时,往往都流传着一个美好的神话,雅利安人同样浪漫。据《梵书》和《往世书》记载,印度第一位国王是摩奴(Manu),该词是“人类”(Manava)的词根。摩奴是梵天大神所生,并且是男女同体者。他的女身一半生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他的子女们又生了很多摩奴。
第一任在大地上就位的国王是普利图,他开辟森林,躬耕田地,推广养牛等生产活动。但是,第十任摩奴统治凡间时,洪水爆发,涤荡一切,幸亏毗湿奴神向摩奴发出预警,因此摩奴建造了一艘船,载着他的家庭和七位圣贤,幸免于难。毗湿奴变成一条鱼,将船导向一处山顶,洪水退尽,他们平安返回,继续繁衍人类。
雅利安人究竟来自哪里?根据19世纪语言研究提供的证据,梵文学者认为早期雅利安人的语言即吠陀语,在结构、发音上与希腊和拉丁语有密切联系。
原始印欧人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他们起源于里海地区和南俄大草原,随后逐渐分成许多部落,四处寻找牧场,向广袤的欧亚大陆辐射。有的到了希腊,有的去了小亚细亚,其中一支来到伊朗并在那里定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吠陀语和伊朗语有很多相似之处。
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通过兴都库什山脉各隘口,移进印度西北部。1907年在小亚细亚考古发现古代赫梯的石碑提供了佐证,此碑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400年,碑上提到因陀罗、密多罗、伐楼拿和纳蒂亚四神的名字,《梨俱吠陀》上也提及,这说明赫梯与雅利安人的祖先有共同的神。
“雅利安”一词只适用于向伊朗——印度迁徙的一族,不可泛指印欧人,因为早期雅利安人只是原始印欧人中一族,两者的外延不同。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早期部落的诗歌集,对自然届各种现象加以神话来歌颂。诗歌所描述的状况包含着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也是有关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的文献资料。“梨俱”意为“赞颂”,“吠陀”本意是“知识”或“明”。这部诗歌集用的是当时部落的口头语言,该语言现称为“吠陀语言”,唱诗者自称“雅利安”。
《梨俱吠陀》编成的年代是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它是人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诗歌集。这些诗是雅利安人在祭祀、祭神时用以颂唱神的,早先没有文字,世代口传,成书是后世人笔录的。
阅读:25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