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沂蒙山舰开放日,一位91岁老人没抢到票,掏出一枚泛黄胸章对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卫兵凝视着胸章上的字迹,突然抬手敬礼,舰上军官疾步赶来,年轻水兵列队迎接:老兵,回家了! 2025年4月22日,上海北外滩码头,沂蒙山舰(舷号988)首次向公众开放,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排起了长队。 队伍外,91岁的邓石老人站在安检口旁,手里紧紧抓着一枚已经褪色的胸标,因为没有预约到票,他站了很久,不愿离开。 他左手紧握着那枚已经看不清楚字迹的布质胸标,右手搭在儿子的肩膀上,轻声对着年轻的卫兵说:“我怕这辈子……再也上不去了。”随后又补充了一句:“我想回家看看。” 卫兵低头看了看他,虽然胸标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上面依然能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五舰队,沂蒙山军舰,见习机电长,邓石”。 卫兵的神情瞬间变了,猛地立正敬礼,不到两分钟,舰上一名军官快步赶来,身后跟着一队水兵,紧接着,全舰广播响起:“老兵归来,全体肃立!”岸上排队的人群先是安静,接着爆发出掌声。 这艘巨舰为这位没有票的老兵,破例开了一条“绿色通道”,水兵们列队在舷梯旁,齐声高喊:“老兵,回家了!” 登舰那一刻,邓石老人没有马上往前走,他的手在铁扶手上摩挲了许久,他跟身边的年轻舰员说:“那时候,我们是靠人力划舢板,把弹药送上舰的,现在这铁家伙,能装下坦克!” 参观时,年轻水兵们全程陪着,连平时不开放的舰桥和轮机舱,也为他敞开了门,站在满是屏幕的现代化舰桥里,老人感慨:“我们那会儿,全靠手摇罗经、纸质海图,这玩意儿,真跟外星科技似的。” 年轻水兵们想笑,又觉得喉咙发紧,谁都明白,没有当年的“手摇罗经”,哪有今天的“外星科技”。 这艘舷号988的新舰,和他记忆里那艘舷号925的老船,除了同一个名字,几乎再无相似之处,可那股味道没变——机油、钢铁和大海混合的味道,一下子把他拽回了1953年。 那年,19岁的邓石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海军学员,登上了老沂蒙山舰,舰上条件差得没法说,轮机舱又闷又热,蒸汽管道还漏气,水兵们都管它叫“海上锅炉房”。 可邓石就在这种地方,当了七年机电长,他打过仗,最险的一次是1955年的江山岛战役,战斗打响,舰体被炮火剧烈冲击,舵机失灵,柴油机舱直冒黑烟。 他领着三个兵,死守在机舱里,全靠手动强行调舵,硬是顶着炮火把船开到了预定位置,他后来回忆,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就一个念头:“船不能停,不能掉头。” 战斗结束,他第一次从机舱走上甲板,看到满地都是倒在血泊里的战友,眼泪当场就下来了,这些浴血的往事,他从没跟家里人提过,儿子也只知道父亲当过海军,却不知道他曾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 两天后,沂蒙山舰的官兵代表专门来到邓石老人家里,带来了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展示了“沂蒙山舰”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的所有变化。 从早期的破旧照片,到如今威武的英姿,岁月的痕迹一页页翻过,老人直到看到相册最后一页上写着舰训:“胸怀寰宇砺剑深蓝”。他合上相册,挺了挺背,只说了一句:“你们做到了。” 这件事后来登上了新闻,网上纷纷评论说这是“旧船票登新战舰”,这话听起来有些贴切,许多水兵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带着邓老的眼睛,一起驶向深蓝。” 那枚已经发黄的布质胸标,最终被送进了沂蒙山舰的舰史资料室,和崭新的舰徽、铿锵有力的舰训一起摆放,它见证了传承的意义——有人在前面为大家开路,后面的人记住了,继续前行。 信源:一枚胸标让两代水兵重逢 2025年05月14 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