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对印度寄予厚望,认为它会成为下一个“东方大国”,但如今这种声音越来越少了。印度建国比中国早,工业化基础也不差,外部环境甚至更好,但几十年过去,工业化依旧遥不可及。现在网上虽然还有人说“别小瞧印度”,但说实话,几十年都没实现的事,突然就能实现,这可能吗?
印度的现状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虽然印度在某些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软件外包行业已经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过渡,太空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来看,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印度的基础设施短板严重制约了工业化发展。以孟买为例,作为印度的经济引擎,它只有两条地铁线路,高峰期通勤依赖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城郊铁路。这种基础设施的不足,让印度在吸引外资和推动制造业发展上面临巨大困难。
其次,印度的产业结构也存在问题。印度试图通过服务外包实现产业升级,但这种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问题。而且,印度的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前1%的财富精英掌握着全国40.1%的资产,这种贫富差距让印度的社会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
再者,印度的外部环境也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好。印度虽然在外交上试图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但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并非绝对。比如在尼泊尔问题上,印度的强硬态度反而促使尼泊尔寻求与中国合作,这显示出印度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并非不可撼动。
最后,印度的工业化窗口期其实已经关闭。虽然印度在某些新兴领域有所发展,但整体工业化进程已经难以追赶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速虽然较快,但其人口增长也在放缓,总和生育率接近2.2,这可能会对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所以,别再小瞧印度,但也要正视现实。印度在某些领域确实有潜力,但要成为“东方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