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AI赋能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策略研究

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瑰宝。非遗衍生出的文创产品,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视觉设计为桥梁,不仅有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满足了人们对文创产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当前,AI技术在视觉设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非遗元素的转化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众多文创企业开始尝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融入AI技术,以期开辟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AI技术在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但因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比较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文艺创作者能够在提取、转化与应用文化元素等环节有效提高创作效率,进而创造出更受大众欢迎的文创产品。具体而言,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在文化元素挖掘层面,通过数字化采集、处理、分析元素的智能方式,可以充分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为文创产品视觉设计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在数字化采集苗绣的过程中,运用高解析度影像扫描技术和AI影像识别算法,可以精准捕捉刺绣纹样中的纹路色彩、纹样象征等细节。在设计流程优化层面,传统对非遗文创产品进行视觉设计时,常需要设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素材、构思方案,设计效率较低。而AI技术能够快速生成大量设计方案,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创意灵感。在消费需求洞察方面,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而与日俱增。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AI技术能够充分了解用户的喜好、需求和消费习惯,构建用户的兴趣模型,对用户偏好进行精准预测,从而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在用户体验创新方面,人工智能还能为用户创造沉浸式的体验环境,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用户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更直观地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AI赋能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的具体策略

文化元素的智能提取和转化。非遗中的图案、色彩、纹饰、传说、故事等元素,都可以被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并通过深度算法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供文艺创作者使用。例如,用专业摄影设备和高精度扫描仪拍摄刺绣、剪纸等视觉类非遗项目后,利用图像识别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去除噪声、校正色彩等步骤,提取出清晰的图案和纹饰。在元素提取之后,可以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文化元素进行聚类分析,挖掘元素之间潜在的联系与规律,把特征相似的元素归为一类,以便提高从非遗元素到成品的转化效率。

设计流程的智能优化和提效。运用AI的创意生成技术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创意方案,如以规则为基础的创意生成,以案例为基础的创意生成和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创意生成等。同时,对于生成的方案,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需求和创意思路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从而使设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而另一些辅助设计工具的使用,如智能排版、智能绘图、智能配色工具等,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帮助设计师完成部分基础性的工作,从而让设计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构思和设计表达上。智能绘图工具可以自动生成精确的矢量图形,并根据设计师的手绘草图提供多种笔触和样式供其选择;智能排版工具则可以根据设计主题和内容,对文字、图片版面进行统一化调整,使版面更美观大方、协调一致。

用户体验的智能提升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通过协同过滤等推荐算法,将非遗文创产品按照用户的喜好、需求、消费习惯推送给用户,不仅能改善他们的浏览及消费体验,对文艺创作者和商家来说,也是成果转化与营销手段的重大升级。另一方面,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基础,还可以为用户打造针对非遗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对传感器、语音识别等具体技术的应用,文艺创作者可以设计出具有智能互动功能的非遗文创产品,如VR游戏、AR展览以及MR互动装置等,实现用户与产品的深度交流。此外,这些智能技术也可应用到非遗体验馆的开发建设当中。在VR体验馆中,用户佩戴VR设备即可“穿越”至非遗发源地,在学习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中,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温度。

设计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实践。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促进先进技术与文化领域融合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加强AI技术与艺术设计领域的跨学科合作。地方院校可以与科技企业、文创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联合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最新的理论技术和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出既懂非遗又懂智能设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常规的设计课程和文化赏析课程外,还应增设智能设计算法、数字媒体艺术等技术与设计融合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符合文化创新需求的优秀文创产品。(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