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1年,太平公主的贴身丫鬟有几个肚子大了,经常呕吐,出现了明显的妊娠迹象。武则天察觉了,派人询问随身丫鬟,才知是外甥武敏之干的好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宝贝闺女,生下来就聪明伶俐,长得也好看,从小被捧在手心里。她爹妈对她宠得不行,府邸修得跟皇宫似的,丫鬟仆人一大堆,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谁能想到,这么个金枝玉叶的府里,竟然会出这种事儿。 再说武敏之,他本名叫贺兰敏之,是武则天姐姐武顺的儿子。他爹贺兰越石死得早,家里就靠着武则天这棵大树撑着。武则天对他挺上心,觉得这小子长得俊,文采也不错,就把他当亲外甥养着,还让他改姓武,袭了周国公的爵位。平时没事儿就让他进宫或者去公主府走动,算是家里人。可惜,这家伙表面光鲜,背地里品行烂得不行。 670年夏天,太平公主府里开始不对劲了。有几个贴身丫鬟脸色发白,老是干呕,走路都捂着肚子。府里的管事瞧着不对,赶紧报给了太平公主。公主一听就火了,这可是她的贴身丫鬟,出这种事儿不光丢人,还让人怀疑她管教不严。她立刻让人查,谁干的,必须揪出来。 这些丫鬟一开始死咬着牙不说,可架不住严查,最后有个胆小的扛不住了,低声交代:“是贺兰公子。”这下子炸锅了,贺兰敏之可是武则天的外甥,谁敢信他会干出这种下三滥的事儿?可事实摆在眼前,容不得怀疑。 武则天听说后,气得脸都黑了。她马上派了暗卫去查,把公主府翻了个底朝天。查出来的结果让人恶心:武敏之仗着自己是皇亲,经常借着探访的名义在府里晃荡,到了晚上就找机会下手。丫鬟们地位低,又不敢声张,他还威胁她们不许说出去。结果呢,好几个丫鬟都遭了殃,有的已经怀了好几个月,肚子都藏不住了。 暗卫还查到,这家伙不光胆子大,还特别嚣张。有一次在偏院吃酒,喝多了直接把人拖走,第二天跟没事儿人似的。时间、地点、证人,全都对得上号,铁证如山。武则天拿到这些证据,冷着脸说了一句:“这畜生,真是罪该万死。” 武则天是什么人?那可是铁腕女皇,心狠手辣的主儿。她知道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不光武敏之完蛋,整个武氏家族的脸都得丢尽。她没犹豫,直接把武敏之召进宫,当面质问。这家伙跪在殿前,头都不敢抬,哑口无言。武则天也没废话,问了一句:“你这么干,把我们武家的脸往哪儿搁?”然后下令,剥了他的爵位,贬成庶民,流放岭南。 不过,流放只是表面说法。武则天哪能留这么个祸害?半路上就让人秘密弄死了,尸骨都没留下来。从那以后,宫里不许提他的名字,就当这个人没存在过。这事儿虽然压下去了,但武家的名声还是受了影响,宫里的人提起武敏之,都忍不住骂几句。 那些受害的丫鬟,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有的被赶出公主府,自生自灭;有的怀着孩子,被严加看管,生下来的孩子也不知道被弄哪儿去了。毕竟这事儿太丢人,谁也不想多留个把柄。太平公主虽然年纪不大,但这件事让她长了心眼,府里的规矩一下子严了好几倍,外人来访得层层报备,连亲戚都不例外。 武则天也没闲着,借着这事儿整顿宫廷。她把皇亲国戚的出入管得死死的,丫鬟的挑选也加了十倍小心,生怕再出这种丑闻。虽说这事儿没公开宣扬,但宫里的人都知道,从那以后没人敢随便乱来。武氏家族的人也老实了不少,谁也不想步武敏之的后尘。 这件丑闻的影响还不止于此。武则天本来就靠着强势上位,这事儿一出,有人私下嘀咕,说她管不好自家亲戚,凭什么管天下?虽然这些话不敢明说,但对她的威信多少有点冲击。她也明白,所以后来对家族管得更严,连自己的侄子侄女都不敢随便放纵。 公元671年,正是唐高宗晚年,武则天逐渐掌权的时候。她急于立威,又得稳住朝局,这种家族丑闻对她来说是个大麻烦。武敏之的行为不光是个人问题,还牵扯到皇室的体面和武氏的地位。他之前就有过劣迹,比如跟外祖母关系不清不楚,还玷污过预定的太子妃,早就让人生厌。这次的事儿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