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湖南作为苏维埃运动的核心区域(如湘赣苏区、湘鄂西苏区),成为国民党当局“围剿”的重点目标。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如蒋冯阎中原大战)波及湖南,地方军阀何键(湖南省政府主席)为巩固势力,频繁调兵与红军及其他军阀混战。双重战火叠加,导致湖南城乡陷入“兵燹(xiǎn)连年,田园荒芜”的惨状。 据《湖南通史·现代卷》记载,战役期间,长沙城内“火光冲天,断壁残垣相望”,城外村庄因国民党军“坚壁清野”政策被焚烧殆尽。9月红军撤退后,国民党军入城报复,大肆搜捕“赤色嫌疑者”,平民房屋多被拆毁充作防御工事。 为镇压苏维埃运动,何键推行“清乡剿匪”政策,派遣军队进驻乡村,实行“诛连坐”“烧光、抢光”的残酷手段。例如,1930年冬,国民党军在湘东醴陵、攸县等地“围剿”时,将村庄视为“赤区”,动辄纵火焚烧,据当地县志记载:“每过一村,火光烛天,鸡犬不留,幸存者流离失所,啼饥号寒。” 家园被毁后,大量难民涌入城市,长沙街头“饥民盈野,扶老携幼,号哭之声震耳”(《何键治湘史料》)。据统计,1930年湖南全省难民超过百万,许多家庭为生存不得不“卖儿鬻女,换米三斗”,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曾转述湖南难民的惨状:“他们像幽灵一样在荒山间游荡,寻找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树皮、草根都被挖尽。” 此时湘赣苏区正处于初创阶段,苏维埃政府虽发动“分田地、救难民”运动,但因国民党军封锁,物资极度匮乏。例如,1930年10月,湘赣边区苏维埃政府发布《救济灾荒条例》,号召军民“互济粮食”,但实际能提供的救助十分有限,许多幸存者仍需在死亡线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