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船员

1993年,中国科考船遭韩国货轮暴力撞击,拦腰折断沉入大海,船内的110名科考人

1993年,中国科考船遭韩国货轮暴力撞击,拦腰折断沉入大海,船内的110名科考人

1993年,中国科考船遭韩国货轮暴力撞击,拦腰折断沉入大海,船内的110名科考人员用尽全力呼救,但不远处的韩国肇事者看到却无动于衷,一点救援的意思都没有。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93年5月2日凌晨,海面上起了浓雾,浙江舟山群岛的能见度非常低,站在船上,十几米外都看不清。那天,“向阳红16号”正在执行太平洋深海调查任务,船体稳健,仪器齐全,是我国当时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船上有实验室和各类科研设备,可以支撑长时间的远洋任务,具备全球科考能力。这一次的任务,是为了调查海底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船员和科学家们都抱着极大的希望,期望为国家带回宝贵的科研数据,也能获得相应的国际资助和奖励。这艘船在国家海洋局的科考队伍中,是主力之一,参与过南极、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多次科研行动。此番出发前,船员来自不同地区,由宁波分局为主,但多数是临时调配,对船只不够熟悉,关键设备的操作也未经过反复训练。为了方便值班,部分人员将避碰雷达关掉,理由是海域渔船多,雷达报警声太频繁,影响正常工作,没人想到,这个决定埋下了隐患。凌晨5点过5分,船体猛然一震,像是被重锤砸中,几秒之内,舱内的书籍、器材、生活物品全被甩落在地,所有人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响起撕裂钢板的刺耳声音,像刀子划破金属,整条船都震动不已,海水从破口涌入,警报铃响了两声后便沉默了,电力系统也跟着瘫痪,船身开始倾斜,右侧迅速下沉。当时“向阳红16号”右舷已经严重变形,挂在那边的救生艇全被撞毁,只剩左侧还能使用,船员砍断绳索,将救生艇和橡皮筏放入水中,赶紧组织大家转移。107人迅速登上救生艇,看着“向阳红16号”船头高高翘起,尾部沉没入海,几分钟之内就不见踪影,整艘船从撞击到完全沉没,只过了32分钟。撞击“向阳红16号”的是一艘来自韩国、挂塞浦路斯旗的货轮“银角号”,排水量达3.8万吨,远大于4400吨的科考船。碰撞发生后,“银角号”非但没有立刻停下,反而倒退了一海里,它原本的船头正好嵌进“向阳红16号”机舱,那部分结构还有一定支撑作用,一旦移开,海水灌入速度猛增,直接导致船只迅速沉没。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发生后,“银角号”并没有立即展开救援,船上的科考人员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呼吸急促,身体僵硬,只能依靠漂浮的救生艇维持生命。“银角号”船员隔岸观火,没有提供食物、饮水或是任何医疗帮助,只是在数小时后才将漂浮在水面的幸存者拉上船。这艘装载液化石油气的货轮,自始至终都不愿靠近中国港口,而是驶向了东北方向,直到多方交涉后才同意在济州岛西南海域移交人员。这起事故中有三名科考人员失踪,由于撞击点集中在船舱内部,他们的舱门严重变形,无法逃生。搜救人员后续多次寻找,但始终未能发现他们的遗体,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国家海洋科研史册中,却永远定格在那一天的凌晨。“银角号”上的反应极不寻常,在国际航行规则中,科考船通常享有避让优先权,但撞击发生时,双方未作有效避让,特别是“向阳红16号”在雾中突然左转,试图加速通过,这与航海常规相悖。再加上关闭雷达、临时船员未熟悉航线等因素,造成了一系列失误的连锁反应,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启动外交程序,要求对方解释并承担相应责任。然而韩国方面始终未承认全部过错,只承认“部分航行疏忽”,并否认有任何人员恶意行为。即便中国提供了相关证据,对方仍拒绝支付赔偿,涉事货轮的船东公司对沉船设备与科研成果的巨大损失不予回应,三位遇难者的家属也未得到正式道歉。这次事件带来的后果远不止一艘船的沉没,科考设备几乎全部随船沉入海底,其中许多仪器尚未投保,直接造成科研进度中断,国家信誉受损。更严重的是,人员培训制度、航行安全规范、国际责任追究机制等问题一并暴露,从这起沉船事件中,人们认识到,科学再重要,制度和警觉更不能缺位。这不是一场纯粹的自然灾害,也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一连串人为疏忽和冷漠态度堆叠出的悲剧。海洋从来不讲情面,规则和责任就是航行的唯一保障,一艘好船能承载梦想,但也可能因一次错误、一点侥幸、一个关掉的雷达,永远沉入深海。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源:百度百科——向阳红16号远洋科学考察船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

1790年,英国向澳洲发配囚犯,澳方接到时,船上仅有的226名女囚全部挺着大肚子,追问之下,她们竟全都怀孕了。当时的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轰轰作响,伦敦的烟囱里冒着领先世界的黑烟。但光鲜之下呢?是挤满了无业游民、小偷、酒鬼的贫民窟。那时候的法律也邪乎,偷一块面包、几码布料,就够得上流放七年的重罪。监狱里人满为患,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怎么办?美国那边刚打赢独立战争,不乐意再当英国的“垃圾场”了。英国一拍脑袋,想起了库克船长发现的那片“新大陆”——澳大利亚。于是,一个名为“第二舰队”的船队,就在这种背景下出发了。其中,有一艘船,名字特别讽刺,叫“朱利安女士号”。这艘船其实是专门负责运送女囚,一共226名。然而,这些女人没想到的是,这艘船,才是她们真正的炼狱。船上的空间小得可怜,空气污浊,食物和淡水比金子还珍贵。但船上不缺男人——水手、士兵、官员,个个如狼似虎。漫长的航行枯燥又压抑,这些握着权力的男人们,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这群毫无反抗之力的女囚。这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强迫,它更复杂,也更残忍。船员和军官掌握着食物、药品,甚至是一块能稍微挡风的铺位。对女囚来说,想要活下去,唯一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身体。一小块发了霉的饼干,一勺干净的淡水,就能换来一夜的“陪伴”。渐渐地,这成了船上公开的秘密,一种扭曲的秩序。有些女囚甚至开始主动寻找“伙伴”,因为和一个固定的高级船员在一起,意味着更稳定的“补给”和免受其他人骚扰的“保护”。根据当时船上留下来的一些零星记录,比如船上管事约翰尼科尔的日记,他自己就和一名叫莎拉惠特兰的女囚成了“夫妻”,并且在抵达澳洲前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不是个例,而是常态。这艘“朱利安女士号”,在海上漂了整整309天,比第一舰队慢得多。它甚至优哉游哉地在里约热内卢等港口停靠了很久,船员们甚至在当地办起了“开放日”,允许其他船的船员上船“交易”。它根本不像一艘囚船,更像一个移动的海上妓院。要知道,当时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快饿死了。第一舰队带来的补给消耗殆尽,派回英国求援的船一去不返。整个殖民地都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一艘补给船,结果打开一看——是“第二舰队”。而“第二舰队”堪称死亡舰队。运送男囚的船只,因为承包商为了克扣成本,故意饿饭、虐待囚犯,导致四分之一的男囚死在了路上。活下来的也个个病得半死不活,成了更大的累赘。相比之下,“朱利安女士号”上的女人们,因为和船员的“特殊关系”,反而得到了相对充足的食物,死亡率极低。菲利普总督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一群快死的男囚,和一群怀孕的女囚。现在,这226个女人和她们肚子里的孩子,虽然来得不光彩,却成了解决人口问题的“现成资源”。这些女人,在踏上澳洲土地的那一刻,身份就悄然转变了。她们不再仅仅是囚犯,而成了“殖民母体”。没人追究孩子是谁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能生。紧接着,殖民当局就开始了“配对”。军官、士兵、自由移民,甚至是被赦免的男囚,都可以来“申领”一个妻子。这些刚下船、惊魂未定的女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被分配,组建成一个个新的家庭。她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送进了当时著名的“帕拉马塔女性工厂”。这地方听着像个工厂,实际上是集收容所、监狱、医院和婚姻介绍所于一体的机构。她们在这里劳动、生下孩子,然后等待被某个男人“领走”。一个悲哀的事实是,怀孕,反而成了她们的“优势”,因为这证明了她们的生育能力。就这样,这些女人的命运,连同她们腹中胎儿的命运,被强行嵌入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基石里。然而,在这片“骄傲”的光环之下,我们不该忘记那些“开国之母”们付出的代价。她们的名字,大多消失在历史尘埃里。我们今天谈论她们,谈论她们的怀孕,更像是谈论一个猎奇的“历史事件”,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她们每一个人,都曾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在冰冷的海水和更冰冷的人性中挣扎求生,她们的身体被当成工具,她们的后代被视为财产。它是由无数人的血泪、挣扎、欢笑和绝望构成的。1790年那艘船上的226名女性,以及她们腹中的孩子,就是这段历史中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碎的注脚。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文明开拓”,往往是用最野蛮的手段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