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丛丛,形容远处山峰林立,起伏连绵的样子。正如画中山水那样,看上去好像山峰都聚在了一起。至于烟树蒙蒙就容易理解了,形容画中有烟云升起,看上去朦胧而又神秘。这样的景色让人迷恋,可以联想到传说中的人间仙境。南宋画家江贯道很喜欢画此类景色,成为他标志性的风格。当然了,这幅山水画不是江贯道的真迹,而是清代画家张庚的仿作。
张庚生活在清代中期,他是浙江人擅画山水,同时研究绘画理论。他的核心观点体现在用笔和用墨两方面。可以从笔墨入手,欣赏这幅《仿江贯道山水》。不要觉得笔墨很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际上笔墨都藏在山水画中,从一块山石、一棵古树入手,理解笔墨会显得容易一些。

张庚 仿江贯道山水
张庚认为,用笔须重,重则厚而古。他提到的重,不是狠狠按压的毛笔的意思。而是说每下一笔,从臂膀到手腕都有力量掌控。如果还不懂,可以把毛笔理解为手指的一部分,由手臂、手腕直接操控。
具体在画中,看他画山石每一笔都充满力量感。勾画山石轮廓的时候中锋落笔,到了结构转折的地方转为侧锋。如果感觉力道不够,他还会补笔再过一遍。也许有人觉得,这种画法和黄公望的写山水诀有矛盾冲突啊!矛盾吗,黄公望强调的是墨色淡,看他的作品用笔也充满力量感,并且提按顿挫都有,显得很高级。

张庚 仿江贯道山水 局部
在用墨上张庚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不论墨色干湿浓淡,不能带烟火气息。所谓烟火气息,可以理解为俗气的感觉,也可以理解为缺乏变化导致画面不够自然生动。到底什么样的用墨法够好,他用“一片清光”形容。明末董其昌以书入画,他对用墨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他觉得画面有“墨气”,会让作品显得有精神。跟他们学习用墨方法,肯定会学有所成。
说了这么多,似乎和南宋江贯道没有关系啊!你细品,山水画技法代代相传,后人不断继承、积累才有了创作技法的提升。掌握了用笔、用墨方法,再临仿宋人山水就觉得容易了很多。没有积累、缺乏继承精神,何谈创作。

张庚 仿江贯道山水 局部
由于江贯道传世作品极少,很多人未必见过真迹。张庚临仿这位前辈名家画作,参考了一些画论上的观点。张庚生活在清代中期,董其昌山水画风备受推崇,于是他在临仿中很强调作品的品格、气韵。也就是说,他要在仿宋人山水中表现出文人士夫气。
估计熟悉宋人山水画风格的朋友已经发现了,张庚用笔相对简洁。山石表面只有皴擦点苔,没有进行反复晕染。少了染这个步骤,画中山石看上去有点儿朴拙的味道。他不愿意让作品只为视觉感受服务,而是希望画出山水的内在精神。

张庚 仿江贯道山水 局部
你喜欢张庚临仿的宋人山水吗?如果喜欢,那就好好欣赏。如果不喜欢,可以听听张庚说过的一句话。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握管者可不念乎?他强调画家的心性品德,于是在创作中更崇尚超然物外的感受。他带着文人情怀,进行仿古创作,就有了这幅《仿江贯道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