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涨阶前可泛舟,天低近屋火云收。竹户纸窗清洒洒,葛衫纱帐冷修修。
秋馆梧桐羁客恨,春郊杨柳少年愁。移得此声来六月,人人喜色上眉头。
这首诗是方回的作品,名为《喜雨》。很多人不了解诗人方回,有必要介绍一下。方回生活在宋末元初,从小在叔父的教养下学有所成。方回为人有问题,所作所为让人觉得有见风使舵的感觉。比如,他入仕之后,奸臣贾似道风头正劲,他什么也不说。眼看贾似道倒台了,他上疏朝廷揭露贾似道罪行。恳请皇帝亲贤臣、远奸佞。南宋灭亡之际,方回守城说寸土不让,元朝大军兵临城下他竟然投降入仕。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人不愿意提到他。

至于他写的诗,还是颇见功底的。方回写诗崇尚清新自然,从《喜雨》能够看出这个特点。有人把方回归入江西诗派,因为他注重文字推敲,有时候甚至会强调字字有出处。这样写诗,起码可以保证作品的文学性。至于意境,就要看诗人的创作功底了。

《喜雨》并不是方回的代表作,不过这首好在有情绪、有态度。崇尚炼字的同时,保留了诗作的通俗流畅。可以通过方回的感情脉络,好好品味一下这首诗。时值夏日,忽降大雨。雨水暴涨漫过门前台阶,都可以在积水上泛舟了。乌云密布,显得天空似乎压了下来,已经靠近屋顶。到了傍晚时分,天边出现火烧云,雨水才渐渐停歇。

任谁遇到这种暴雨,恐怕都会吐槽几句。方回并没有如此,他有不同的感受。方回看到竹条编的大门和糊纸的窗棂都被雨水冲刷干净。他很喜欢这种清爽的感觉,感到很开心。你细品“清洒洒”就三个字,因为雨水冲刷才变得干干净净,是不是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呢。方回穿着葛布衣裳,躺在挂着纱帐的床上感到凉飕飕的。

倘若这是一场秋雨,聆听雨水击打梧桐叶,就会引发思乡之情,倍感痛苦。这是一场春雨,当雨水落在杨柳枝头会勾起少年的惆怅。幸好上天把这场暴雨转移到了六月,听到雨水落下估计每个人都会洋溢着喜悦之情。

一场大雨在不同季节落下,带来的感受肯定不同。从诗意判断,方回在六月遇到大雨。才会如此欣喜,倘若是秋天、春天来这样一场大雨,就不是喜雨了。一般来讲,六月雨水较少,容易发生旱情。忽然来了一场大雨,也会造福农业生产。方回作为一个官员,哪怕没有提这方面的内容,也让人联想到喜雨还隐藏着丰收喜悦。倘若仅仅贪图夏日凉爽,无形中会拉低这首诗的意境。

读《喜雨》,看不出方回的人品吧。古人喜欢讲诗品和人品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未必体现出人品即诗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