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补中益气汤不宜盲用

《周易》是个空套子,对各门学术都有影响,“道穷则变”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道家的养生学说,亦助力了预防为主。《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形成飞跃。流派逐渐产生,象征着学科的建立,精益求精,辨证施治的分化。仲景先师“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指出脾胃在人身的重要性。以李杲为代表,强调保护中州,“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中益气乃治疗之本,掌握根源,才可健康增寿。
老朽自幼研习《周易》,常师法其论点,且思想倾向经方,欣赏理中汤,未有杂入升阳散火药物,为唯一不同学术观,亦是个人的临床色彩。
1957年诊一新闻记者,久患神经衰弱,近月来头目昏沉、饭后消化不良、身体疲劳、记忆大减;根据不断感冒现象,开了补中益气汤,孰料症状未退,反而导致耳鸣、脑胀、出汗。乃迅速停药,改为理中汤加味,给予人参10克、干姜6克、白术10克、女贞子10克、山茱萸10克、炒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连饮七天即愈。
实践告诉,补中益气汤投与不当,也起意外反应,非开门大吉、一路平安之品。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在开头第一段为我们展示了中医的学术发展,从《周易》的阴阳学说开始,到道家的养生理论,这些中国最传统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小郎中认为《黄帝内经》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然后再发展到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出现,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让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框架更加完善,形成了理法方药的闭环。再到后来不断有文人涉及到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形成各自的理论特色,这些理论特色并非空穴来风,都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而形成的,凡是在中医历史上留名的医家,绝大多数都是临床家,没有丰富的临床体会就不可能创立各自的理论基础,也正是这些医家的著书立说,分享理论和经验心得,让中医逐渐呈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也让中医的流派源远流长,正如张老在文中提到流派逐渐产生,象征着学科的建立,精益求精,辨证施治的分化,小郎中认为精益求精是重点,正是这些流派的产生让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知更加清晰,更加精准,也更加深刻。
虽然文中张老提到它是一个思想倾向经方的医家,临证中也提倡使用经方,治疗脾胃病多用理中,不用升提,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李杲的学术价值,李杲的学术思想在现代临床中有很广的应用空间,小郎中在前面的一些文章中介绍了一些这方面的学习心得,诸位可参考。
东垣学说临床应用验案分享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反复高热案文中张老提供的一则医案虽然证实了补中益气汤不可盲用,但是以小郎中对东垣学说的理解看,是张老误用了补中益气汤,从这则医案我们也能说明一下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首先患者是一新闻记者,未标明年龄大小,以从事的职业推断看,应该是一个劳伤心脾之人,患者出现头目昏沉、饭后消化不良、身体疲劳、记忆大减的症状,单从这些症状看也是一个劳伤心脾之证,张老又从患者经常感冒判断患者是脾虚气陷,卫外不固之证,因此给予补中益气汤,结果出现了不良反应,耳鸣、脑胀、出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呢?
文中未提到患者的舌脉表现,单纯从症状不太好判断,但是我们从案中张老给出的后续处方可以找出端倪。张老给了一个理中汤,还加了女贞和山茱萸,还加了鸡内金和神曲,加鸡内金和神曲容易理解,为了健胃消食,因为患者有饭后消化不良之症,哪为什么还要加女贞和山茱萸呢?这说明患者本身就有肝肾阴虚之证,患者的尺脉应该是沉细无力之象,这也就能说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全身疲劳乏力。而补中益气汤或者说东垣的益气升阳法的禁忌证就是肝肾阴虚证,双尺脉沉细无力空虚之人不适合使用。因为患者有肝肾阴虚之证,张老使用了补中益气汤,升提阳气,阳气上升,阴精也要跟随上举,但是患者有下焦阴亏之证,无有效精血随之上提,因此就会加重下焦阴虚之证,所以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出现耳鸣、脑胀、汗出等阴虚阳亢之证。学习这个医案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患者有肝肾阴虚时一定不要使用补中益气汤或者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否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切忌!!切忌!!
如果要使用也一定要合一些补益肝肾精血的药物。案中张老就给出了合适的选择,理中汤合补益肝肾之品。未用升提,专主理中。
温馨提示:中医讲究一人一方,根据个人自身症状做辩证加减开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