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这部群像戏中,武松不是主角,却又胜似主角,因为在总计只有一百二十回的故事里,武松一人就独占了其中十回,足见施耐庵对这位猛汉有多偏爱。
也正因为如此,武松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但这个角色依旧留给了读者不少遗憾,比如像他这般强者,居然没能得一佳人相伴,也没留下一儿半女,属实不是该。
(玉兰、武松剧照)
武松倒也不是没有机会,曾经他就一度与玉兰有过婚约,可他血溅鸳鸯楼的时候,为何不仅没把玉兰带走,反而还亲手将那女子给杀了?他为何瞧不上玉兰?
一、武松与玉兰
有人说《水浒传》的结局有些荒谬,究其原因,就在于明明故事中的主角是那帮梁山好汉,可他们最终多半不得善终,属实让人不解。
甚至就连武松这种被作者着重刻画的角色,最终的结局也谈不上有多好,他是断了一臂之后在六和寺出家,最终独自一人活到八十岁,这样的日子,怕也谈不上有多幸福。
武松回想起当初有机会娶玉兰,又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呢?
顺着原著剧情读下来,其实那玉兰当真是可惜了。
毕竟这女子初登场时,施耐庵赋予她的容貌描述可丝毫不比潘金莲、潘巧云那些女子差呀。
书中只道是:“张都监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出来唱曲。那玉兰生得如何?但见:脸如莲萼,唇似樱桃。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纤腰袅娜,绿罗裙掩映金莲;素体馨香,绛纱袖轻笼玉笋。凤钗斜插笼云髻,象板高擎立玳筵。”
(武松、玉兰剧照)
所以这玉兰是不仅生得貌美,而且还能歌善舞,堪称完美人设。
可武松是什么态度?
面对张都监要把此等美人送给他,他并没有表现得有多兴奋,只道是:“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
如果你觉得武松说这话只是客套两句,那后来他杀玉兰时的表现,就足以证明他确实没有动情。
毕竟他对玉兰痛下杀手时,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半点犹豫的:“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在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
你看,他对这女子毫无感情,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冷血了,他何至于此?
莫不是与他过往的经历有关?
二、过往的经历
在遇上玉兰之前,武松也确实是遇上过两位女子。
其一是潘金莲,其二则是孙二娘。
先看潘金莲,作为武松的嫂嫂,这女子毫无大嫂的样子,一心只想撩拨武松,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武松也看透了嫂嫂的为人,后来潘金莲借着饮酒撩拨武松,武松就怒斥了潘金莲一番。
再到后来,潘金莲在王婆的唆使下做出谋害亲夫之举,武松查明真相之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将这嫂嫂给砍了。
接着再看武松在十字坡遇上的孙二娘。
那女子见武松高大威猛,便有心杀害武松,取其肉,做成包子馅,可武松这人洞察力极强,他早就看穿这黑店不正常,于是他多了个心眼,只等孙二娘对自己下手,就拿下这女子。
(鲁达剧照)
后来经张青一番解释,双方才握手言和,不过武松没跟她拼命,也只是因为她并未真的伤了武松的姓名,但对于武松而言,这孙二娘也依旧是个毒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武松是在见识过潘金莲和孙二娘之后,对女人彻底失望了?
并非如此,在《水浒传》的世界里,不是人人都贪色的,对于那些顶尖高手而言,他们尤其在意这一点。
三、陨落的高手
晁盖登场时,书中就提到过这么一句:“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不过晁盖可不是什么顶尖高手,他保持童子身,也只是二流水平,但“保持童子身”本就是成为绝顶高手的“前提”,不是“结果”。
(张清剧照)
书中另一位好汉的经历才更能说明问题。
笔者所指那人即是“没羽箭”张清。
张清是书中最后一位登场的天罡好汉,既然是压轴之人,自然要着重描写,所以施耐庵是让他连打梁山十五名头领,就连鲁智深这等猛汉也被他打得头破血流,武松去救鲁智深,也只能做到带着鲁智深逃跑,根本无力还手。
可见张清初登场时有多厉害,仿佛他就是梁山第一高手一般。
可后来的结果,读过原著的人也知道了,他在独松关一战被厉天闰杀死,最滑稽的是此时他的飞石绝技不会用了,枪法也一塌糊涂,仿佛就是三流炮灰一般。
所以这前后落差是什么造成的?
在此期间,张清唯一的变化就是娶了个妻子,即仇琼英,而书中也提到过,后来琼英为张清生了个遗腹子张节。
(张清、琼英剧照)
换言之,兄弟们征方腊打仗的时候,张清和琼英还在谈情说爱,如此一来,张清如何能不荒废了习武?他的武功水平会一落千丈,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才是武松看不上玉兰的原因,一来这女子本就是张都监的人,都不知是否参与谋害他,二来武松是个武痴一般的角色,他本就对女人敬而远之,他会选择孤独终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