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9月27日,郑州,男子抱着一个书包,背着一个书包,走着走着,突然跪在了地上,都以为他身体不舒服,原来他是“灵魂摆渡人”,在22年的时间里先后护送300余位老兵魂归故乡安葬,书包里放的正是2位在台豫籍老兵的骨灰! (信源:新京报——“灵魂摆渡人”刘德文:21年送300余位大陆去台老兵骨灰回乡) 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人行道上,往来行人步履匆匆,一名男子的举动却让喧闹瞬间安静。他身着深色外套,双肩背着一个黑色书包,怀中还紧紧抱着另一个鼓囊囊的书包,行走间突然放缓脚步,缓缓屈膝跪在了平整的路面上。 路过的市民本以为他突发疾病,纷纷围拢着想上前帮忙,却见他双手轻轻拉开怀中书包的拉链,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易碎的珍宝 —— 两个素色骨灰坛从包里取出,坛身还裹着柔软的布巾。 这位男子是刘德文,来自台湾高雄,被两岸民众亲切地称为 “老兵灵魂摆渡人”。当天,他刚从台湾跨越海峡抵达郑州,怀中的骨灰坛里,装着两位河南籍台湾老兵的遗骨。 换乘间隙,他特意跪地取出骨灰坛,轻声诉说着对老兵的承诺,告知他们已经抵达河南,很快就能回到洛阳老家与亲人团聚。 片刻后,他又仔细将骨灰坛包裹好放回书包,起身时还不忘轻轻拍了拍书包,像是在安抚两位思乡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随后才背着三个 “特殊的行李”,继续赶往下一段归乡路。 这一幕被路人拍下上传网络后,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刷屏式感动。评论区里,无数网友留下了滚烫的文字:“膝盖跪的是土地,怀里抱的是乡愁”“他扛的不是骨灰坛,是跨越海峡的家国情怀”。 更多网友被刘德文22年的坚守震撼。了解到他为帮老兵寻亲,辞掉稳定工作、变卖房产,在台湾各地奔波时睡车站、啃面包,有人直言“在追求利益的时代,这样的无私太难得”。 也有网友注意到他每次携带骨灰都像对待亲人,跪地、轻声诉说,尽显尊重。有台湾网友留言“刘先生让我们看到,两岸血脉从未断开,乡愁终有归处”,还有人提议“应让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这份善意值得被看见”。 这份跨越海峡的坚守背后,是刘德文与老兵们的不解之缘。上世纪 90 年代,刘德文在台湾高雄银行工作,常遇大陆去台老兵。这些老人大多独居,逢年过节对着故乡发呆,总说“想回家”“想葬在老家”。 2003 年,一位老兵临终前攥着刘德文的手,交给他积蓄和写有大陆老家地址的纸条,恳求他送自己骨灰回乡。刘德文被老人眼中的期盼与遗憾触动,毅然辞掉“铁饭碗”,踏上帮老兵“落叶归根”之路。 起初,这件事比想象中艰难。老兵留下的地址多模糊,部分村庄更名、亲人失联。为找到准确安葬地,刘德文常带老兵骨灰在大陆各地奔波,挨村打听,甚至在偏远山区徒步寻找。 22 年来,刘德文足迹遍布台湾及大陆 20 多个省份,累计助 160 多位在台老兵 “落叶归根”。为支撑此事,他花光积蓄、变卖台湾房产,甚至靠朋友资助维持开支。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笑称看到老兵骨灰归乡、听到亲人感谢,就觉一切都值。在他看来,老兵年轻时奔波、年老后思乡,帮他们完成心愿,是尊重生命,更是守护两岸血脉亲情。 我们身边像刘德文这样的无私奉献者众多。甘肃的张森扎根山区10年,为贫困学生搭建助学桥梁,助200多名孩子圆上学梦;云南的“支教妈妈”支月英在大山坚守40多年,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送无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做着不同的事,但都不计回报,用行动温暖他人、守护需要帮助的人。 刘德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那些在台老兵的乡愁,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刘德文用 22 年的时间,将这份乡愁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归程。他的无私与执着,让我们看到,善意可以跨越海峡,真情能够连接两岸。 正如网友所说:“他捧起的是骨灰,扛起的是责任,传递的是两岸一家亲的温情。” 在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中,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遗憾变成圆满,让更多的乡愁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