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96年台海危机报道,真的哭了。96年台海危机的时候,为了应对火力不足的短板,我们把大炮和坦克固定在船上,虽然这样的操作今天看来很可笑,但是在当时是无奈之举。 这一切得从更早的国防处境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口号,军费一减再减,到九十年代初,咱们的军费只比台湾多一点,还不如韩国,这些钱除去给士兵发工资、搞基本训练,根本没多少能用来买新装备、造大船。 咱们海军的底子本来就薄,咱们建国初期,海军司令视察海岛都得租渔船,到了1996年,像样的军舰还是少得可怜,主力是老旧的051型驱逐舰和053型护卫舰,连专门的两栖登陆舰都没几艘,那些能运坦克和部队的船,好多还是二战时期留下来的老古董,平均船龄都超过二十年了。 1995年,为了震慑台独势力,咱们在台湾海峡搞了军演,试射了导弹,没想到美国直接派来尼米兹号航母耀武扬威。 到了第二年3月,局势更紧张,美国干脆派了两艘航母过来,尼米兹号和独立号一起堵在台湾海峡,摆出一副随时动手的架势。 那时候中美海军的差距大到没法比,美国航母上的飞机能打几百公里远,咱们的军舰连靠近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连导弹导航都得靠美国的GPS,人家要是一关信号,咱们的导弹都可能找不到目标。 当时全球的军事专家都算过,真打起来,美国航母能零损伤把咱们的海军全打沉,咱们的武器连人家的装甲都打不透。 可台湾是咱们的底线,不能退也退不起,军演必须搞,威慑必须有,但手里实在没趁手的家伙。登陆作战最需要两样东西:一是把大量部队和装备送过海的船,二是能压住对岸滩头火力的大炮。 可当时海军的登陆船一次最多只能送过去一个多师的兵力,远远不够用,火力支援更是难题。 而且,咱们的051型驱逐舰上的主炮射程才十多公里,要想压制滩头就得开到离岸边很近的地方,等于把船送上门挨打;二炮的东风导弹虽然威力大,但数量少还特别贵,总不能拿导弹当普通大炮用。 没办法,只能打陆军的主意,陆军有大量的坦克和大炮,可怎么把它们送到海上发挥作用? 唯一的办法就是征调民船,沿海的渔民们也顾不上捕鱼,两千艘渔船被紧急调集过来,士兵们用钢缆把坦克、榴弹炮一一固定在甲板上,这些渔船没有任何防护,风浪一吹就晃得厉害,大炮开火时的后坐力甚至能把船身震得倾斜,根本谈不上什么射击精度。 其实这种打法在军事上几乎没有胜算,二战时就有过先例,德国最厉害的虎式坦克,在陆地上几乎无敌,可当年在萨莱诺登陆战里,十几辆虎式坦克跟美国两艘驱逐舰交手,结果二十分钟就被全毁了,美国军舰连点伤都没有。 因为坦克炮射程只有几公里,军舰的炮能打二十公里,而且军舰炮弹光弹头重量就比坦克炮的整发炮弹还重,就算不爆炸,砸都能把坦克砸烂。咱们把坦克放渔船上,情况更糟,人家只要对着渔船开一炮,整船的坦克都得沉海里。 当时上了这些“渔船军舰”的士兵们都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出海前几乎人人都写了遗书,没人想着能活着回来。 但这就是咱们的无奈之处,手里没有能和美国航母抗衡的装备,只能用这种方式展示决心。 咱们是想告诉美国,就算这些船和人都沉在台湾海峡,咱们也绝不会放弃主权,真把咱们逼急了,就算用核武器也得维护咱们国家的统一。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当时能拿出来的最后底气。 美国显然看懂了这份决心,他们不怕咱们渔船上的坦克大炮,却怕这种不惜一切的态度引发核战争。最后,原本摆出决战姿态的美国航母悄悄往后退了两百七十多海里,危机才算慢慢解除。 后来有人说这种操作可笑,可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可笑,是被逼到绝路后的坚持,是没枪没炮也要守护家园的骨气。 在那次台海危机之后,咱们的国家慢慢富起来,军费逐年增加,才有了现在的071、075型登陆舰,能装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还有能直接从海上冲上岸的气垫船,再也不用靠渔船送坦克了,但1996年那些在渔船上坚守的身影,永远该被记住。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