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

越南不再让中国转让高铁技术,起初越南觉得各国都会抢着来修他们的高铁,所以想来一个“一桃杀三士”,让几个国家斗来斗去,然后越南坐收渔翁之利。但是越南跑遍了全球,发现根本没人搭理他,就很是尴尬。 2010年那时的越南,刚经历完越战后的经济重建,看着邻国泰国、马来西亚的铁路网逐渐成型,心里直痒痒。他们盯上了中国高铁——这个用二十年时间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的技术奇迹。 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的成功案例,让越南觉得“中国模式”是现成的答案。但越南的算盘打得精:他们不仅要中国建铁路,还要把核心技术“无偿赠送”,从车轴制造到地震预警系统,一口气列了23项技术清单。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要求,直接触碰了中国高铁技术的核心利益——这些技术是中国工程师用数千亿资金、几代人心血换来的,岂能轻易拱手让人? 中国的拒绝没有让越南醒悟,反而让他们转向了另一个目标:日本。2023年,越南外交部公开呼吁日本“加大支持力度”,希望用新干线技术替代中国方案。 日本确实接了招,但开出的条件让越南倒吸一口凉气:648亿美元的报价,相当于越南年度GDP的15%;工期长达30年,意味着要等到2050年代才能通车;更关键的是,日本坚持标准轨距,与越南现有的米轨系统完全不兼容,未来改造费用可能比建高铁本身还贵。 即便越南后来提议分三期建设,将周期缩短到16年,日本仍建议降低时速以压缩成本——这哪是高铁?分明是“缩水版”的普通铁路。 越南的“多边下注”策略也没奏效。他们一边和日本谈,一边又把目光投向韩国。2025年8月,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访韩期间,主动邀请韩国参与高铁建设,韩国倒是积极,提出40亿美元低息贷款,还附带核电技术、智能交通方案等“打包服务”。 但越南很快发现,韩国在高铁领域的技术依赖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本土经验几乎为零。更讽刺的是,韩国与土耳其合作的安伊高铁项目,至今仍因信号故障频发被诟病——这样的技术,越南敢用吗? 国际企业的冷淡,暴露了越南高铁项目的深层困境。德国西门子是第一个退出的公司,理由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不愿将技术优势让渡给他人。” 法国虽然拥有50年高铁建设经验,但在资金支持和技术承诺上却捉襟见肘。就连越南国内的企业,也普遍缺乏核心能力——他们能修路基、挖隧道,但信号、控制系统这些关键技术,连边都摸不到。 更让越南头疼的是国内现实。这条铁路需要穿越狭长的国土,征地拆迁涉及5800公顷土地、12万户居民。按照越南法律,征地补偿款仅为市场价格的30%到50%,这无疑为未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隐患。 民众的疑虑也在蔓延:有人担心工程会破坏自然环境,有人质疑高昂的票价普通人能否承受,还有人直言“越南多山地、多河流的地形,根本不适合建高铁”。 对比邻国的成功案例,越南的尴尬更显突出。柬埔寨在迎接中国援建的运河项目时,两万民众涌向开工典礼,全国甚至为此带薪休假以示庆祝;老挝通过“澜湄铁路互联”项目,将大批人才送到中国学习铁路技术,实现了从基建到人才培养的深度捆绑。 而越南呢?他们在河内轻轨项目上拖欠中国工程款,还额外勒索5000万美元“测试费”,导致项目验收僵持两年;与日本合作14年,只得到一条10公里长、至今无法运营的“摆设铁路”。这种反复无常的合作态度,早已透支了国际社会的信任。 如今,越南高铁项目仍卡在“土地征用”这一最基础的环节。按目前的节奏,别说2035年通车,2026年能否开工都是未知数。当越南政府还在幻想“各国斗来斗去,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时,现实早已给出了答案:高铁技术不是可以随意索取的“免费午餐”,国际合作更不是一场可以随意操控的赌局。 越南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的错位——他们既想坐享国际合作的好处,又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成本;既高估了自己的谈判筹码,又低估了解决国内矛盾的难度。 这场持续二十五年的高铁迷航,最终会驶向何方?是继续在“技术转让”的执念中原地打转,还是放下身段,以平等互利的姿态重新出发?越南的选择,不仅关乎一条铁路的命运,更决定着这个国家能否真正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 那么,你怎么看越南的这场高铁博弈?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