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说:“有些人人挺好,但是脾气特别坏,你稍微说话不对付,他就跟你急,他一急他就火冒三丈,声音特别大,特别激动,他过后他也说,他说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我当时是偏激。 还有一种人,你跟他打交道,你会觉得这个人非常的大度平和,沉稳,他很少跟你急。这两种人我告诉你,前一种暴躁的人,他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那些脾气暴躁的人,常常如同火药桶一般,一点就着。 他们在与人交流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发雷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年抚养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注和引导。 比如,孩子在小时候哭闹时,如果父母总是不耐烦地呵斥或者忽视,而不是耐心地安抚和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绪,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项儿童发展研究表明,在缺乏情感回应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等问题。 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用激烈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通过理性的沟通来解决问题。 早年抚养的亏欠还可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暴躁的人内心深处往往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对外界的一点点刺激都会过度反应。 例如,一个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骂或者抛弃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非常敏感,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当别人的话稍微让他感到不舒服时,他就会立刻发起攻击,以此来保护自己。 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机制,使得他们的脾气变得异常暴躁。 那些大度平和、沉稳的人,他们在早年抚养过程中,往往有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作为良好的情绪示范。 父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处理问题,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当家庭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能够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责和争吵。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明白情绪的爆发并不能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用理性的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早年得到充足情感滋养的人,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他们相信自己是被爱和被接纳的,因此对外界的包容度也更高。 在与人交往中,他们能够理解和体谅他人的不足,不会轻易地生气和发火。 例如,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会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懂得分享和合作。 这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都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 脾气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早年抚养的状况。 暴躁的脾气背后,可能是早年抚养的亏欠,而平和沉稳的性格,则是早年抚养到位的体现。 作为成年人,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过去的抚养环境,但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成长,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而对于有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定要重视早年抚养的重要性,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注、良好的情绪示范和充足的安全感。 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情绪稳定、性格平和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