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什么会突破限制向中方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清楚,所谓的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而言不会是永远的障碍! 前些年大家还觉得俄罗斯在航空这一行挺有底气,结果局势一变,日子突然就变得难过了。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工厂没了订单,技术人员只能干等着,它们不想坐吃山空,眼下也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出路。 其实中国这边也不是没难处,宽体客机研发到了关键时刻,大家都清楚,飞机发动机不是随便拼一拼就能造出来的。 尤其是推力大的那种发动机,国内现在还赶不上老牌航空大国,中国肯定想摆脱对外依赖,可现实摆在那儿,造大飞机就得有大心脏,要是核心技术短时间内跟不上,项目就容易卡壳。 俄方这时候肯松口,把重型发动机卖给中国,背后的算盘并不难看懂,市场没了,生产线闲着,俄罗斯这边也需要出口撑着自己继续往前走。 对他们来说,核心技术捂在手里没用,放着也是浪费,还不如现在趁着中国有需要,把存货卖出去,工厂能转起来,技术队伍也能保住。 做生意讲究互利,俄罗斯心里门儿清,卖给中国发动机只是权宜之计,未来能不能继续靠这门手艺吃饭,他们自己也没底。 中国买俄罗斯发动机,是现实需要,等国内技术成熟了,肯定还是要靠自己,俄罗斯这步棋其实也有点无奈,明知道中国迟早会自己造出重型发动机,但现在卖总比一分钱挣不到强。 有些人会问,两国这样合作会不会让中国陷入被动?其实不用多想,中国搞航空这些年,技术进步有目共睹。 借用俄罗斯的发动机,是给自己争取喘息机会,但绝不是长期依赖,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发动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俄罗斯这次打开大门,也是看透了中国技术的进步速度,明白守不住市场,只能先卖一步是一种自保。 如果不是现实压力逼得紧,俄罗斯未必会轻易卖出重型发动机,市场没了,选择自然少了,中国要发展,卡在发动机这道坎上,正好有需求。 国际航空领域,发动机向来是最难突破的环节,中国要在全球市场和老牌航空强国较量,首先得把发动机这关攻下来。 用俄罗斯发动机,短期内解决燃眉之急,为后面争取时间,俄罗斯现在敢卖,也是认准了中国不会一直被卡脖子,早卖早赚,晚了就卖不出去。 这次中俄合作,其实是大环境推着两国走到一起,美国和西方的封锁让俄罗斯失去了市场,也让中国研发压力更大。 俄罗斯要保住自己一线技术,中国要破解大飞机的动力瓶颈,双方在现实驱动下配合,算不上感情投资,纯粹是利益使然。 俄罗斯重型发动机卖给中国,是一次现实妥协,也是对未来形势的判断,中国不会一直当买家,等自己能造出来了,市场格局就得重写。 说白了,这场合作就是各自抓住当下的机会,俄罗斯卖发动机,是想保住技术和工厂,中国买发动机,是给大飞机项目争取时间。 未来等中国的发动机研制成了,谁能掌握市场主动权就一目了然,俄罗斯现在打开闸门,是形势所迫,也是对中国进步的认可。 双方都清楚,这种合作只是阶段性的,谁都不指望能靠对方长久过日子。 等中国彻底补上发动机短板,大飞机项目真正独立起来,全球航空市场必然会有新变化。 俄罗斯现在的决定,是顺应现实,也是对中国未来的某种“押注”,只要中国技术再进一步,这场“互利”的窗口期就会结束。 俄罗斯之所以现在敢突破限制,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短板挡不住中国太久,等中国跨过这道坎,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到时候就全明白了。
猜你喜欢
有没有人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不同?
2025-09-26
MingZ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