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年,秦桧的后人秦大成考了状元,结果乾隆知道后,便当着众人的面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谁料他只用了七个字就博得了乾隆的欢心。 在北京太和殿里,38岁的状元郎秦大成跪在乾隆帝面前,后背全是冷汗。 这位刚从金銮殿捧回“状元及第”匾额的寒门士子,此刻正面临比十年寒窗更难的考验。 乾隆帝手持一份弹劾折,发出了质问:“秦爱卿,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南宋秦桧,果真如此?”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日后被载入《清史稿》的状元,只用七个字便化解了这场生死危机! 秦大成的祖籍在安徽当涂,可南京江宁的成长记忆里,总绕不开“秦桧”二字。 他十岁丧父,母亲靠替人浆洗衣物拉扯他长大。 私塾先生教《宋史》时,总指着“秦桧”二字冷笑:“这等奸臣,子孙该羞于认祖。” 小大成攥紧课本,暗自发誓:“我秦家的名,要自己挣。” 他苦读经史,抄书换束脩,在油灯下默诵到手指发肿。 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四次乡试落榜,却越挫越勇,始终没放弃。 1752年乾隆十七年,他参加会试本名落孙山,偏巧前几名考生涉舞弊被革,他的卷子递补而上。 殿试时,他以一篇《论君臣相得之要》直陈“君明则臣直,君暗则臣佞”,乾隆览罢击节:“此子有胆识!” 随后,钦点为状元。 消息传回南京,秦家老宅只挂了盏素灯。 母亲摸着他的状元服说:“咱秦家没出过奸臣,你也莫要负了读书人的节气。” 他知道,这“没出过”里藏着多少忌讳。 毕竟,他的远祖是秦桧之兄秦梓,虽为清官,却因同宗蒙尘。 然而,乾隆的疑虑,早埋在嘉定的烽火里。 1645年清军下江南,嘉定因“剃发令”爆发三次血战,百姓被屠戮十之七八。 乾隆登基后,总对这片“反清重地”多几分忌惮。 如今状元郎既是秦姓,又来自嘉定,自然成了他心头的刺。 赐宴时,乾隆借着酒意抛出问题:“有人说你是秦桧后人,你敢认吗?” 满殿寂静,连最善揣度的和珅都垂下眼。 秦大成跪直身子,喉结滚动:“回皇上,《百家姓》首列‘赵钱孙李’,次为‘周吴郑王’,再是‘冯陈褚卫’。” 随后,他顿了顿,“秦姓排在百家姓第四,天下姓秦的何止千万?臣的祖上,是秦梓。” 这七个字像把钥匙,“百家姓中的秦”,既未否认姓氏,又将话题从“秦桧后人”转向“大姓平民”。 不等乾隆追问,他又补道:“南宋君昏臣佞,才让奸臣得势;如今圣天子在位,海晏河清,哪容那等小人作祟?” 乾隆的脸色缓和了。 他早派密使查过秦大成的家谱,确认其祖上确系秦梓一脉,与秦桧无直系关联。 更让他满意的是,这年轻人将“奸臣”之罪归于昏君,既捧了圣明,又撇清了自己。 乾隆没再追究,反而任命秦大成为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他深知这差事的敏感。 既要记录先朝旧事,又要避嫌“为奸臣立传”。 秦大成写史极慎,凡涉及秦桧处,只录《宋史》原文,不加褒贬。 写南宋抗金事,则详述岳飞冤案,引得乾隆数次点头:“史笔当如斯。” 可官场的水,终究比书斋深。 他目睹同僚因一言不合被贬,因站错队遭清算,渐渐明白自己的状元路,已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侥幸。 1766年,他上书请辞:“臣才疏,恐负圣恩,愿归乡侍母。” 乾隆准了,还赐了“清白传家”的匾额。 回到南京,秦大成开了间书肆,取名“知不足斋”。 他教孩童读《三字经》,帮乡邻写家书,偶尔去西湖边的岳飞墓前坐坐。 有次留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乡里人笑他迂腐,却也敬他坦荡。 因为他从不说“我是秦桧后人”,只说“我是读书人秦大成”。 秦大成活了72岁,临终前将毕生著述《经史蠡测》交于子孙:“莫要因我姓秦便觉低人一等,也莫要因我中过状元便自视甚高。读书人,活的是个‘正’字。” 他的故事,像面镜子。 姓氏可以是枷锁,也可以是镜子,照见祖先的功过,更可以照见自己的选择。 乾隆的试探,最终成了对他的成全。 一个寒门士子,用七个字化解危机,用一生守住清白,让“秦桧后人”的标签,终究成了历史的注脚。 其实比姓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能立得住的节气! 主要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秦桧后人夺得花魁,乾隆问:你是秦桧后人?他回7个字,高中状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