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在联大开口说“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话音没落,中国代表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联大演讲中,他接连提及中国,称俄罗斯完全依赖中国,要求中国迫使俄方停火,还指责中国 “保持沉默”。 这类表述已多次出现在他的公开讲话中,上月签署对俄制裁令时,曾强行纳入 10 家中国企业;7 月配合欧盟制裁,又将 53 名中国个人和法人实体列入清单。 此番在联大发声,试图借助多边场合施压,逼迫中国在冲突中选边站队。 中国代表的沉静,源于立场的坚定与清晰。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国的态度就从未改变。 2023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系统阐述 12 点主张,已翻译成多国语言分发至联合国各成员国。 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已向乌克兰运送 15 批次紧急援助物资,包含 2000 多吨食品、价值 8000 万美元的医疗设备,以及大批冬季取暖设备,这些行动早超越 “沉默” 的描述。 这种沉静更来自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国外交部已在 30 余次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中立立场。 联大发言结束次日,外交部发言人就明确回应,中方在危机问题上一向光明磊落,坚持劝和促谈,有关各方对此十分清楚。 中国的行动早已延伸至多边协调领域。与巴西联合发表 “六点共识”,在联合国发起 “和平之友” 小组,派特使在多个国家开展穿梭外交。 安理会乌克兰问题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强调管控冲突外溢影响,呼吁摒弃单边制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些举措聚焦停火止战,而非口舌之争。 泽连斯基的言论与事实存在偏差。他曾拒绝中国担任俄乌停火协议安全担保国,理由是中国未阻止冲突且 “协助” 俄罗斯,却转头要求中国向俄方施压。 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中国立场的误读。中国既非冲突当事方,也非制造者,始终拒绝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同时持续开展人道援助,这种平衡态度得到多数发展中国家认可。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角色有清晰认知。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参与俄乌停火后的安全保障,认为中国的信誉与影响力适合这一角色。 “和平之友” 小组成立后,已有 50 多个国家加入,共同呼吁落实 “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 三原则。这些反馈印证了中国立场的国际共鸣。 中国的 “稳” 体现在对双边关系的兼顾。 作为最早承认乌克兰独立的国家之一,中乌 2011 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长期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农业、能源、基建等领域合作紧密。 这种合作并未因危机中断,反而在人道领域持续深化,展现出超越冲突的务实态度。 联大会议厅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历经考验的沉稳。当冲突延宕三年,粮食、能源危机冲击全球,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中国的劝和促谈更显珍贵。 那些穿梭于各国的外交足迹,那些运抵乌克兰的援助物资,那些推动对话的多边努力,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力量。 中国代表的沉静,最终指向和平的目标。不被情绪裹挟,不随舆论摇摆,始终聚焦政治解决,这种务实态度正在为危机降温创造条件。 国际社会的共识正在凝聚:冲突的终结离不开对话,而对话需要客观公正的推动者。中国的行动,正是在为这份希望添砖加瓦,这也是多边外交中最坚实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