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它曾是全球人均GDP的佼佼者,连美国都一度望尘莫及;靠着尖端军火贸易,国库充盈,富得流油;社会治安更是好到夜不闭户,孩子们可以在街头巷尾无忧无虑地玩耍,仅仅一代人的光景,这个天堂般的国度,却面目全非。 曾几何时,瑞典是“别人家的国家”代名词:人均GDP全球领先,社会安宁到可以夜不闭户,孩子在街头巷尾玩到天黑都不用担心,更夸张的是,它靠卖军火挣得盆满钵满,国库富得流油。 能想象吗?就这么一个曾经“开挂”的国家,如今却成了欧洲治安最差的“高福利陷阱样本”,从天堂滑进了现实困境。 瑞典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这个北欧小国靠着“中立”身份,不仅没被战火波及,反而成了军火和原材料的“批发商”,一边赚德国的钱,一边供货给盟军,谁都不得罪,钱都赚到手。 二战结束后,欧洲满目疮痍,而瑞典却是“没挨炸、没打仗、还挣了钱”,简直像开了金手指。 靠着战争红利,它快速发展重工业,从钢铁、机械、汽车,到后来全球知名的萨博(SAAB)军工体系,成了出口支柱。 再加上本就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稳定的政局,瑞典经济一路狂飙,成了“中间道路”福利国家的样板。 那时候的瑞典,是真的可以“从摇篮躺到坟墓”:全民医保、免费教育、高额失业金、退休金、产假长得离谱,还能带薪陪产。 这一切,曾经确实让世界羡慕,但是,福利再好,也需要人来供养,瑞典的问题从来不是“钱给多了”,而是“钱从哪儿来”。 随着时间推移,瑞典也开始面对老龄化这一全球难题,20世纪60年代,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到了2020年代,已经逼近20%,年轻人越来越少,退休老人越来越多,税收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高福利也带来了副作用:很多人发现,不工作也能过得还不错,那干嘛拼命上班?一些年轻人干脆“躺平”,反正国家养得起,久而久之,劳动参与率下滑,企业负担加重,效率下降。 真正让瑞典转折的,是2015年前后的欧洲难民潮,当时,叙利亚、伊拉克等地战火不断,大批中东和北非难民冲向欧洲,德国喊出了“欢迎难民”,瑞典则走得更远,直接把大门敞开。 瑞典政府的算盘是:自己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够,不如引进年轻移民,顺便还可以彰显人道主义立场。 于是,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瑞典接收了近七万难民(瑞典移民局数据),按人口比例算,是欧洲最“慷慨”的国家之一。 不仅接人,还给钱,难民不仅可以免费接受语言培训、住进福利住房,还能每月领取津贴,孩子看病上学全免。 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却啪啪打脸,移民的初衷是“补血”,但很多人来了以后,却融不进社会。 语言不通、技能不够、文化差异巨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稳定工作,瑞典就业局数据显示,到达瑞典五年后,大多数难民的就业率依然不到50%。 结果他们只能长期依赖福利系统,不仅没能减轻国家负担,反而成了新的开销口,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而最让人焦虑的,是治安的急剧恶化,2017年强奸案报案数达到7220起,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8年发生162起爆炸案,2019年则飙升至257起,部分地区已经成了“无法无天的灰区”。 面对社会撕裂和安全恶化,瑞典政府的表现可以说是“左右互搏”。 一方面,高声强调要加强移民管理、限制难民数量;另一方面,又不断发出居留许可、调整难民待遇,像是在“骑墙”。 政党之间围绕移民议题吵成一团,谁也说服不了谁,保守派要关门收紧政策,自由派还在讲人道价值,结果是,政策反复横跳,执行效率低下。 超过六成瑞典民众对政府在移民和治安问题上的处理表示不满,而在2022年大选中,反移民立场的“瑞典民主党”一跃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足见民意的方向, 福利要继续发,治安要加强管,移民还要继续安置,这一切都要花钱。 2024年瑞典财政赤字已逼近GDP的4.5%,债务负担吃紧,政府被迫增税,企业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轮番上涨,搞得本土企业纷纷外逃,甚至像宜家这种老牌瑞典企业,也将部分税务结算转移出境。 高收入人群也在搬家,瑞士、荷兰成了他们的新宠地,留不住有能力的人,却养着越来越多不愿干活的人,财政压力可想而知。 在社会底层,一种“反正国家兜底”的心态也在蔓延,年轻人宁可拿救济,也不愿去打零工,长此以往,瑞典陷入了“养不起的高福利”和“融不进的移民”这对死循环。 瑞典的问题,不是高福利没用,也不是移民政策本身有罪,而是两者碰到一起,缺乏现实考量,就成了灾难。 当理想不顾现实,一头扎进深水区,哪怕你曾是天堂,也会被现实击得粉碎,瑞典正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现实提醒。 对于其他正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移民挑战的发达国家来说,瑞典不是失败者,而是“提前试错者”,瑞典的现状,也许该让世界冷静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