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中,双方都在不同程度的使用雇佣兵,早期双方使用雇佣兵的规模比较大,但随着俄乌冲突的激烈程度不断的加强,大量的伤亡也是双方的雇佣兵规模在下降。 俄军雇佣兵的具体规模和来源较少被提及,主要以私营军事公司参与成员多为有军事背景的人员,曾在叙利亚,非洲等战场积累经验。这些雇佣兵主要承担前线攻坚,侧翼掩护,特种侦察等任务,尤其在顿巴斯等关键战场配合正规军行动,弥补常规部队在复杂地形作战中的灵活性不足,战术特点,依托俄军后勤体系,擅长利用重火力支援下的集群冲锋和阵地战,与正规军协同度较高,较少出现指挥混乱问题。 乌克兰方面雇佣兵涵盖美国,波兰,哥伦比亚,日本,德国等中东欧多国人员,部分为北约退役官兵以以至于现参战名义加入总数可能达数千人。 这些雇佣兵具备反恐,近距离战斗等技能,但难以适应俄军重炮覆盖无人机精准打击的高强度战场环境,生存率较低,例如乌军外籍雇佣兵在红军城防线就遭遇过俄军FAB-3000重型炸弹攻击,损失惨重。 另外,这些雇佣兵来自国家较多,与乌军正规军存在语言不通,战术差异及指挥混乱等问题,甚至发生误击事件,此外,美国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后,雇佣兵报酬发放困难导致人员流失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