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午夜的东京,灯火早已熄灭,街巷静谧,1945年3月9日深夜,数百架庞大的轰炸机悄然逼近,发动机的轰鸣尚未完全传入地面,火光已经划破漆黑的天幕。 燃烧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瞬息之间,城市被烈焰吞没,火舌伴随东南风呼啸蔓延,整片城区化作无边的火海,那一夜,被后人称为“东京大轰炸”,成为战争史上最骇人的场景之一。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一心要让日本付出代价,1942年的杜立特空袭首次将炸弹投向东京,虽然震动了日本民心,但实际破坏极其有限,更多只是象征意义。 随后美国将希望寄托在新型的B-29轰炸机上,这种被称为“超级堡垒”的飞机,航程长、载弹量大,理应成为摧毁日本工业的利器。 可是从1944年底到1945年初,美军持续半年在高空投下成千上万吨炸药,东京的工厂依旧运转,工业产能下降不足五分之一,城市的抵抗力远未瓦解,高空轰炸命中率低,炸弹常常被强劲的急流吹偏,日本人甚至讥笑说,炸弹绕着天皇的城市走。 正当美军一筹莫展之际,柯蒂斯·李梅被任命接管第21轰炸机部队,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东京和其他日本城市不同于欧洲,密集的木质房屋紧密相连,工业作坊分散其中,再精确的高空轰炸也难以奏效,而燃烧则是它们致命的弱点。 李梅提出,要放弃看似先进的高空精确轰炸,改用低空投放燃烧弹,以火攻摧毁整片城区,他要求拆除轰炸机的大部分防御武器,只保留最基本的尾部火炮,减少燃油量,用以增加炸弹载荷,经过小规模试验后,他确信这一策略能够将城市化作灰烬。 1945年3月9日傍晚,334架B-29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每架飞机装载六至八吨燃烧弹,夜色中,庞大的机群跨越太平洋,直扑东京,午夜过后,先行机投下白磷弹标记目标,随后大批燃烧弹跟随而至。 空气骤然被点燃,地面瞬时升温,烈焰吞没街区,木质建筑如同柴薪般燃烧,火势顺风蔓延,每秒扩展数米,人群在火海中惊慌逃窜,有人试图跳入河流与池塘,却发现水面也因汽油燃烧而沸腾,瞬间丧命。 三个小时后,十六平方英里的城区被焚毁殆尽,黎明到来时,东京南部大片地区只剩下灰烬与焦炭,街道横陈的尸体难以辨认,死亡人数超过八万,百余万人流离失所,这是人类历史上单次空袭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事件之一。 惨烈的结果立刻震动日本,原本分散在居民区的小工厂在烈火中被彻底摧毁,生产能力大幅下滑,更严重的是心理防线的崩溃,此前日本民众尚能在高空轰炸下自我安慰,如今却真切感受到城市和生命的脆弱。 大轰炸的策略很快被应用到大阪、名古屋、神户等大城市,数十座城市在数月内被焚毁,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已出动逾三万架次B-29,投下十余万吨炸弹,摧毁日本大部分城市,五十万人死于空袭,八百万人失去家园。 东京大轰炸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也引发巨大争议,许多人指责李梅的战术罔顾国际法,将平民当作目标,造成无数无辜者惨死,支持者则认为,若不如此,美国必将付出更惨烈的地面战伤亡,而火攻迫使日本更快走向投降。 李梅本人在战后回忆时坦然表示,他在意的并不是死亡人数,而是战争的尽早结束。 日本社会在劫后余生中开始反思,城市规划发生根本改变,木质房屋被钢筋混凝土取代,消防系统全面升级,1947年宪法写入“放弃战争”的条款,与那场烈火带来的惨痛记忆密不可分,在东京明治神宫的废墟旁,人们立下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愿此火不再燃于人间,” 东京大轰炸是一场由火焰铺展的浩劫,它不仅摧毁了城市,更将战争的残酷刻进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七十多年过去,火光早已熄灭,但那一夜的炽热与绝望,仍在历史深处回荡。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界面新闻——这次轰炸让东京一片火海 近十万人死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