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乾隆登基不久后的一天在圆明园散步,见一个4岁男孩在玩耍,他微笑走上前去,不料男孩

乾隆登基不久后的一天在圆明园散步,见一个4岁男孩在玩耍,他微笑走上前去,不料男孩被吓得扭头就跑。乾隆觉得没面子,却并没有降罪,反而对男孩百般疼爱,但男孩最终却病死在床! 乾隆登基,龙椅坐得稳稳当当。为啥?因为能跟他争的兄弟,基本都被他爹雍正给“清场”了。最有威胁的三哥弘时,下场凄惨,被过继出去,最后穷困潦倒,死在大街上。 剩下的,一个是以“荒唐”闻名的和亲王弘昼,另一个,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当时才4岁的弘瞻。 乾隆对这个还没断奶的小老弟,那真是没话说。他自己的儿子都比弘瞻大,所以他基本是把这个弟弟当亲儿子养。 乾隆在圆明园溜达,想逗逗4岁的弘瞻,结果小家伙不给面子,撒腿就跑。皇帝当众下不来台,搁别人身上,这叫“大不敬”。但乾隆呢?扭头就把旁边的太监骂了一顿,说你们怎么看的孩子!对弘瞻,一句重话没有。 这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他们兄弟关系的基调:一个无限纵容,一个有恃无恐。 等弘瞻到了读书的年纪,乾隆亲自给他挑老师,找谁?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沈德潜。这相当于现在给你请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家教,规格高得吓人。弘瞻也确实聪明,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府里藏书万卷,文化品位那是相当高。 乾隆看着弟弟长成了文化人,心里美滋滋。紧接着,又送了他一份天大的礼物。康熙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无后,乾隆大笔一挥,让弘瞻过去当儿子,继承了允礼的全部家业和“果亲王”的爵位。 允礼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之一,家底厚得流油。弘瞻二十出头,就一步到位,成了手握顶级财富和地位的亲王。双倍俸禄,豪华王府,身边全是文人墨客。 可以说,他的人生,从开局就是王炸。 一开始,弘瞻还挺像样,学着养父允礼,喜欢收藏古籍字画。可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这玩意儿来钱太慢,还是真金白银最实在。 他的兴趣,从翻书变成了数钱。怎么来钱快怎么干。他开始私开煤窑,跟老百姓抢生意;强占民田,闹得怨声载道。甚至,他还把煤窑挖到了紫禁城的后山,差点把皇宫的水源给断了! 乾隆知道后,只是把他叫来骂了一顿。不痛不痒,弘瞻根本没当回事。 乾隆让他去盛京办趟皇差,送玉牒,这是何等庄重的大事。他倒好,上奏说:皇上,我得先去打个猎,打爽了再去。 这简直是把国事当儿戏,把皇威当空气。乾隆气得够呛,但骂完,还是由他去了。 一次次的试探,一次次的纵容,让弘瞻的胆子越来越肥。 这一下,性质全变了。之前那些是胡闹,是贪财,这次是动了国本,是挑战皇权底线! 乾隆彻底心寒了。我掏心掏肺地对你,你却在背后挖我的墙角? 乾隆这次是真的怒了,但他心里还是把弘瞻当弟弟。所以,处理方式依然留了情面。 他先是借着弘瞻生母谦妃的寿宴,故意不给赏赐,敲打他。弘瞻不知好歹,还跑去跟乾隆闹,反被乾隆当众戳穿他“假孝顺”的嘴脸:“你家财万贯,却还天天跟你妈哭穷要钱,你好意思吗?” 接着,圆明园失火,他住得最近,却是最后一个到场,还嬉皮笑脸。给皇太后请安,他跟弘昼一左一右,大咧咧地坐在了本该是皇帝坐的位置上。 这一系列作死行为,终于让乾隆下了决心。 乾隆二十八年,皇帝下旨:夺去弘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罢免所有官职,罚银一万两。 他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钻进了牛角尖。他把自己关在府里,不见任何人,整日郁郁寡欢,很快就病倒了。 乾隆南巡回来,听说弟弟病危,一开始还以为是装病博同情。可当他亲眼看到躺在床上形销骨立的弘瞻时,心瞬间就软了。他拉着弟弟的手,哽咽着说:“我不过是看你年轻,想稍微敲打你一下,免得你走上歪路,谁知道你竟因此病重成这样。” 乾隆的探望和温情,成了压垮弘瞻的最后一根稻草。 乾隆走后,马上就下旨,恢复弘瞻的郡王爵位。 在乾隆看来,这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是一种安抚。 但在病入膏肓的弘瞻听来,味道全变了。他想的是:哥哥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原谅我。 他没有把我恢复到亲王的最高爵位,说明在他心里,我已经被彻底抛弃了。那个可以无限包容我的好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对于一个靠“宠爱”这根精神支柱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这根柱子一旦出现裂痕,整个世界就崩塌了。所以他才会发出“我命休矣”的哀叹。他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精神世界的彻底崩溃。 说到底,弘瞻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但乾隆的溺爱,无疑是那个最强的催化剂。 乾隆给了他一切,唯独没有教他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承担责任。 乾隆给了他滔天的富贵,却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历风雨、自我成长的权利。当风暴真的来临时,他除了凋零,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