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朝鲜比越南更缺电,为啥中国不向朝鲜出口呢?说句扎心的,不是因为越南钱多,而是朝鲜自己把送电这条路给“断了”,中国一旦出口给朝鲜,就可能有麻烦了…… 朝鲜缺电问题不用我多说,去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朝鲜全年发电量大概在200亿度左右,但用电需求高达1300亿度。也就是说,缺口多达1100亿度,可奇怪的是,别说援助,连外界传说中国能给点电,朝鲜也不肯,这是为什么。 先得看清两国缺电的本质差异。朝鲜的缺电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023 年的年用电量大概在 17 亿到 18 亿千瓦时,人均只有 690 千瓦时,还不到越南的三分之一。 它的电力系统主要靠水电和火电撑着,可水电站受季节影响大,枯水期发电量锐减,火电厂又缺煤缺设备维护,不少机组常年处于半停工状态。但有意思的是,2023 年朝鲜反而向中国出口了价值 2230 万美元的电力,这说明它的缺电更多是分配和供应稳定性问题,而非绝对的总量枯竭。 越南的情况完全不同,它的缺电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 “成长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工厂遍地开花,居民用电需求也跟着暴涨,2023 年人均用电量已经达到 2520 千瓦时。越 南自己的发电能力跟不上,只能依赖外部输入,这种旺盛且稳定的需求,刚好和中国南方电网的富余电力形成互补。从 2005 年广西开始向越南送电,到 2023 年重启合作,累计送电量早就超过 11 亿千瓦时,这种合作是市场规律下的自然选择。 更核心的障碍藏在国际规则里。朝鲜的核计划引发了一系列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从 2006 年的 1718 号决议到 2017 年的 2375 号决议,对朝鲜的能源相关贸易限制越来越严。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决议,2018 年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公告里就明确提到,全面禁止向朝鲜出口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等可能涉及核计划或弹道导弹计划的产品,电力输送所需的配套设备和技术服务恰好被纳入了监管范围。 一旦贸然送电,很可能被解读为规避制裁,引发国际社会的误解和反制,这可不是简单的商业问题。 反观中越电力合作,有着成熟的法律和机制保障。早在 1994 年两国就签署了电力合作备忘录,2004 年又搞了 500 千伏联网项目,结算可以用美元也能试点人民币,通过 SWIFT 或 CIPS 系统就能完成,3 天左右就能到账。 2023 年重启送电后,南方电网还能用数字人民币实时清算,减少了 20% 的中介费用。这种规范化的合作模式,在朝鲜那边根本无法复制,受制裁影响,两国连正常的贸易结算渠道都不畅通,更别提复杂的跨境电力交易了。 历史合作的轨迹也能说明问题。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曾向朝鲜提供过电力支持,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朝鲜自身能源策略调整,这种合作慢慢减少。 朝鲜更倾向于依靠本国资源解决电力问题,对外部援助的接受度有限,这和越南积极主动寻求国际合作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中越电力合作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下区域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符合中国的周边外交布局,而朝鲜受国际孤立的影响,暂时难以融入这样的区域合作框架。 有人觉得是钱的问题,可实际上电力出口的利润并不高,更多是战略层面的考量。向越南送电不仅能消化富余电力,还能深化与东盟的经济联系,2023 年中越贸易额占中国对东盟贸易的 25% 以上,投资额超过 380 亿美元,电力合作只是两国紧密经贸关系的一个缩影。 而与朝鲜的贸易往来受制裁限制,规模有限,即便不考虑规则障碍,单纯从经济回报看也缺乏吸引力,说到底,中国不向朝鲜出口电力,不是冷漠也不是嫌贫爱富,而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 朝鲜的国际处境让送电变得 “师出无名”,联合国制裁划出了明确的红线,而越南的需求则提供了合规且双赢的合作空间。那些认为 “只是因为钱” 的说法,其实没看懂背后复杂的国际规则和地缘政治逻辑。 朝鲜的电力困境,本质是自我封闭的必然结果。当越南用中国电力点亮半导体工厂时,朝鲜却在用中国援建的变压器为核设施供电;当东盟国家排队与中国洽谈智能电网合作时,朝鲜还在为更换变电站阀门争论"是否符合主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