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一谈国企,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效率低,亏损大,干脆卖了算,听着似乎很“市场化”,可问题是,这些工厂、油田、矿山到底是怎么来的? 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金子,更不是哪个商人“会做生意”赚来的,而是几代人一砖一瓦、一滴一滴拼出来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几乎是一片废墟,就拿鞍钢来说,当时美方专家断言这厂子没救了,顶多只能当废铁处理。 但在中国工人眼里,这不是废墟,而是希望,他们没图纸、没设备,就靠手工绘图、土法子,一段段把炸坏的炉子拼好。 第一炉钢水流出来时,全厂人眼圈都红了,因为那是国家“站起来”的象征,后来的轨道、农机,都是从那一炉炉钢里走出来的,这能算谁个人的功劳吗? 钢铁给了中国骨架,石油则是民族的血脉,六十年代的大庆,零下三十多度,钻机六十吨没人吊,就靠肩膀生拉硬扛。 最难是没水开机,工人们一个盆一个盆抬,足足抬出五十吨,带头的王进喜,后来被叫“铁人”,但他自己只想让中国摆脱靠外国油的日子。 正是这一股子劲,才有了国家的“能源独立”。 往更前追溯,没有战火中拼下生存权的战士,就没有后来的建设,抗日战争里,成千上万的青年还没来得及成长,就倒在山沟和街巷。 他们没留下名字,也没留下照片,却用血换了民族的独立,要没有他们,哪来后来工地上的号子和工厂的火光? 正因为这样,国资的根子里不只是产值和利润,而是一场跨越几代人的接力,前人用生命护住国土,建设者用汗水搭起工业,才有今天的“家底”。 可现在,有人低价倒卖矿山,有人把老厂房改成房地产项目,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忘了背后的历史。 要是把这份积累当自己囊中物,真的有资格吗?能不能付得起和烈士、工人同样的代价? 老一辈常说,公家的东西一分钱都不能动,这不仅是守规矩,更是对历史负责。 若只把国企、国资理解成一堆资产,就等于抹掉前人的牺牲,这才是最大的背叛。 所以今天谈国资问题,不能停在利润和效率的计算上,更不能轻飘飘一句“私有化”了事。 它承载的是血与泪的历史,是全体人民用命换来的共同财富。 真正的问题,不是卖还是留,而是如何守护、如何利用,让它继续为全民服务,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手中的筹码。 国有资产这几个字里,写着的不仅是经济学概念,而是一段完整的民族记忆。 从战场到工厂,从牺牲到建设,它凝成了我们的共同底子,任何人想据为己有,都该先想清楚:你真准备好付出和前人一样的代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