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切掉阑尾,摘掉扁桃体,拔光满口牙齿,她说:“我要把身体上所有能引发炎症、影响我肝病研究的器官全部清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一位医生的举动震惊了身边所有人,47岁的陈菊梅在那一年主动要求切除阑尾,摘掉扁桃体,并且拔掉满口牙齿。   她的理由极为简单:要把身体中可能引发炎症的隐患彻底去掉,好让自己能够安心地继续进行肝病研究。   20世纪中期,中国正深陷肝炎的困境,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这种疾病在城乡广泛存在,病死率极高,肝炎患者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药物维持,最终仍旧面临肝硬化和肝癌的威胁。   彼时的医疗体系薄弱,科研条件匮乏,医学研究人员肩上的压力极为沉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菊梅选择将一生的精力投向这一领域。   她清楚,哪怕科研条件艰难,只要能找到降低病死率的方法,哪怕前进的只是一步,也能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   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成为阻碍,阑尾炎、扁桃体发炎、牙齿反复感染,这些在普通人身上不算严重的毛病,却常常迫使她中断实验,一次实验被打断,意味着数日甚至数周的准备功亏一篑。   她不能容忍这样的浪费,在长时间的思考后,她决定用最直接的方法消除这些风险,她清楚每一次手术都伴随着痛苦和风险,但她把这些视为达成目标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手术过程并不轻松,阑尾切除和扁桃体摘除对当时的医疗技术而言并非大难题,但连续接受手术加上拔掉全部牙齿,让她在恢复期内面临极大痛苦,牙齿缺失让她只能依赖软食,进食变得艰难,说话也受到影响。   她的家人和同事都担心她的身体会因此垮掉,但她几乎没有停下实验的脚步,手术过后不久,她便重新回到实验室,继续加班整理实验数据,她心里始终装着的是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不是个人生活的舒适。   这种极端的投入并非没有回报,陈菊梅把研究重点放在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水平控制上,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转氨酶成为衡量病情好转与否的重要指标,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临床观察,她提出了降低转氨酶的新方法。   很快她的成果在国内引起关注,她也因此被称为“降酶第一人”,她的研究推动了肝炎治疗方法的改进,使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从过去的85%以上降低到了38%左右,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也为后续的药物研发与治疗提供了基础。   在科研之外,她的身影同样活跃在公共卫生的前线,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她已年近八十,仍然亲自撰写防治手册,参与防控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又带领团队奔赴灾区,从事传染病防控,在这些危机中,她从未以年老为理由退居幕后,而是坚持与年轻医护人员同吃同住。   她始终认为,医生的职责不仅在于研究室和医院,还在于每一次与公众健康相关的紧急时刻。   陈菊梅的科研和行动让她获得了同行和患者的尊敬,她在肝病研究领域的成就带动了全国诊疗水平的提高,国际医学界也逐渐开始认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努力。   即便如此,她始终保持低调,从不主动宣传自己,面对媒体和出版机构的采访请求,她多次拒绝,坚称自己的工作只是职责所在,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她在晚年更是提出,去世后不举办复杂的丧礼,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继续为医学教育提供帮助。   这一生中,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传奇人物,她的选择在常人眼中或许是疯狂的,但她始终坚信,只要能推动研究前进,任何牺牲都值得,她用行动证明,一个人的执着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她留下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一种对目标坚持到底的态度,正是这种精神,让她的名字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   陈菊梅去世时,许多曾经受过她帮助的患者赶来送别,人们记住的不是她的手术举动有多么极端,而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奉献,她的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科研值得付出多少,对于她来说,答案是全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共产党员网——她走了,91岁还坚持出诊,83岁时还到汶川地震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