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消息! 推动“灯光秀”的陈东海被批。 2025年9月24日,福建省纪委监委通报五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华安县原县长陈东海因政绩观错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被点名批评。 这位曾经的主政者明知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内建设“灯光秀”项目未经批准不得进行,却依然一意孤行。 这一案例不仅暴露了个别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更反映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地方发展带来的严重危害。 陈东海在担任华安县县长期间,为追求个人政绩,不顾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和反对意见,执意推动在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内建设“灯光秀”项目。 这一决策过程显示出他对程序正义的漠视和对专业意见的轻视。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个项目最终因“未批先建”等问题被上级通报并责令整改,导致财政资金遭受重大损失。 这种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双重打击。 陈东海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公开资料显示,他此前就曾因对环保督察敷衍整改、弄虚作假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和免职处理。 然而这样的惩戒并未让其真正吸取教训。2024年6月,陈东海再次被查,同年11月被“双开”。 从纪检部门的通报可以看出,他的问题不仅限于搞形象工程,还涉及对抗组织审查、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等多方面问题。 这种畸形的政绩观在基层治理中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觑。当主政者将个人升迁置于地方发展和群众利益之上,其决策必然偏离正确轨道。 陈东海案例中的“灯光秀”项目,本质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希望通过短平快的项目在短期内制造显眼政绩。 这种做法往往伴随着对长远发展规划的忽视,对财政承受能力的漠视,以及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无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滋生蔓延,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密切关系。当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个人意志就容易取代集体决策,盲目冲动就可能压倒理性判断。 陈东海能够不顾反对意见执意推动问题项目,反映出当地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存在明显漏洞。 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体讨论。 工程项目领域的决策尤其需要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一个投资决策可能影响地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发展,一旦失误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陈东海案例中的“灯光秀”项目,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决策问责机制,让每一个决策者都对自己的决策后果承担责任。 反腐败斗争宛如漫漫征途,永无止境。作风建设恰似固本之基,需持之以恒。 我们必须常抓不懈,让清风正气在奋进之路上长驻,确保事业行稳致远。陈东海案件的处理,体现了纪检监察机关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决心。 通过对这类典型案例的通报曝光,既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也是向社会展示党和政府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勇气与担当。 只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才能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如果评价标准过于侧重表面文章而忽视实际效益,就容易诱导领导干部热衷于短平快的形象工程。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更加注重群众满意度和发展质量的评价,从源头上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每一则典型案例宛如明镜,清晰映照出潜藏的问题,亦如明灯般,为前行之路精准指明方向,引人深思,予人启迪。 陈东海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也关乎决策机制完善和政绩考核改革。 欲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之土壤,唯有从制度层面着手。制度为基,方能釜底抽薪,让此类不良作风无所遁形,营造风清气正之环境。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 陈东海案件的查处,展示了党和政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鲜明态度。 这警醒着每一位领导干部,务必矢志不渝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群众的满意度奉为衡量工作成效的至高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灯光秀”项目的悲剧重演,才能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信息:县长陈东海,不顾反对意见推动“灯光秀”项目,造成重大损失 2025-09-25 03:05·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