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喊话中方见一面,中方已读未回复 9月23日,联合国大会

订单全部被取消,加拿大总理喊话中方见一面,中方已读未回复 9月23日,联合国大会期间,加拿大总理卡尼终于见到了中国总理李强,这是他苦等三个月的会晤,却没换来他想要的答案。   那场会谈结束后,加方媒体集体松口气,外交部称“富有建设性”,但熟悉中加关系的人看得明白,“建设性”三个字后头,是北京的极度冷漠。   李强在会上说得很清楚:中方愿意对话,但前提是有正确的认知,有公平的环境。这句话听上去像场面话,但在中方语境里,这已经是极限的“拒绝方式”。   卡尼提出的元首会晤请求,中方没有回应,一个字都没说。   会后媒体追问中方是否考虑高层互访,外交部也仅仅重复了“双方保持沟通”的旧话。   这场会谈,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次“单方面请求”。   真正的转折其实早在七月已经注定。那时候,加拿大不顾中方警告,再次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25%关税,并设置进口配额,超额部分税率高达50%。   这一招不只是对中国企业的重击,更是政治上的挑衅。北京没有嘴上动怒,而是直接动手。   8月,中方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这等于一纸封杀令,把加拿大西部农民的订单打了个稀巴烂。   油菜籽,是卡尼政府的命门。这个年出口总值超过20亿美元的产业,超过一半仰赖中国市场。   中方的精准反制直接让加拿大期货价格一天暴跌6.5%,而被取消的订单几乎全部来自中国。萨斯喀彻温省的农民苦不堪言,每人平均损失数万美元。   就在卡尼在纽约试图缓和关系的同一周,中粮集团已与澳大利亚签下5万吨订单,价格还比加拿大低。这不是替代,是替换。   加方显然感到压力。所以卡尼不得不在联合国期间放低姿态,主动喊话希望“在适当时候”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   更宣布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将在“未来几周访华”。但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访华计划,而在于北京有没有兴趣见你。   中方至今未回应是否安排元首会晤,也未证实阿南德的访华行程,甚至没有一句欢迎词。这种“已读未回”的状态,是外交场上的最高级别冷处理。   更可怕的是,卡尼回国后还要面对国内的政治反噬。萨斯喀彻温省省长莫伊早已带团访华,狠狠批评联邦政策“用保护钢铁业的方式毁了农业”。   而安大略等省份的农业利益团体更是直接要求取消对华电动车关税,以换取中方的贸易松绑。在加拿大,农业的政治重量远超钢铁与汽车,这是一个卡尼政府至今不愿直面的现实。   而当初加税的底气来自哪里?就是来自美国。   自2024年10月起,加拿大接连跟随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对钢铝产品征收25%关税,甚至在2025年7月再次升级。   这一切看似是贸易行动,实则是政治投名状。   尤其是在美国的国安顾问沙利文公开参与加拿大内阁会议后,加方的对华强硬几乎失去了独立性。   卡尼政府的外交方针,本质上是为美国服务的附属策略。   可美国给了什么?什么都没给。2025年初,美国自己对加拿大钢铝加征50%关税,直接把加拿大钢铁产能压到70%以下。   特朗普政府不但没回报,反而口出狂言,说“加拿大离成为美国第51个州只差一步”。这让加拿大国内的民众舆论第一次强烈质疑:我们到底在替谁打仗?   卡尼自己也意识到问题严重。9月的联合国大会,是他孤注一掷的机会。他带着“想见最高领导人”的请求而来,却只换来一句“树立正确认知”的提醒。   整个外交团队出尽全力,却发现对方连一个象征性的时间表都不愿意给。更致命的是,中方已转向替代市场,对加拿大的依赖迅速下降。   这种背景下,再多的“建设性”表态也不会换来真正的转机。   关键在于,加拿大不愿意先迈出第一步。李强的表态已经很清晰:要想对话,就先拿出诚意。   取消歧视性政策、停止政治操弄、恢复公平环境,这些不是谈判条件,而是底线。   卡尼政府若还在幻想“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的伎俩,就只能继续等“已读未回”的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