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和埃及之间,中国为什么选了埃及为突破口?因为伊朗这个国家不光反华,估计还想踩着中国人把资源要了,不一定扶的起来。 其实,只要看明白伊朗的“双面外交”,就知道中国为啥不陪它玩了?这个国家一边和中国签着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一边又在国际场合玩起了变脸,而这种变脸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就渗透到了实际合作中。 比如2024年6月,伊朗突然就中国与阿联酋联合声明中涉及波斯湾三岛主权的表述提出抗议,召见中国大使要求纠正立场——明明中方只是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伊朗却硬要解读成“选边站队”。 这种敏感多疑不仅让中伊互信蒙上阴影,更直接体现在合作协议的执行上:2021年签署的4000亿美元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三年多来落地项目屈指可数,伊朗央行甚至拒绝公开外汇储备明细。 更让人无奈的是,2022年中国进口伊朗石油的货款里,约30%被挪用去买土耳其黄金和印度药品,就连重点推进的恰巴哈尔港项目,五年里也四度变更定位,直接让中交建23亿元投资打了水漂。 如果说协议落地拖沓还能归咎于客观环境,那伊朗在技术合作中的算计,就明显暴露了诚意不足,它打着本地化的旗号,强制要求能源项目本地化率达51%,实则是变相索要核心技术——中石化提供的页岩气技术资料,转头就被悄悄转交俄罗斯,半年后俄方同类项目的图纸,跟中方方案几乎如出一辙。 2023年的操作更离谱,伊朗以“技术不达标”为由拒收中石化8套深海钻探设备,转头就把这些设备当样本,拿去和艾克森美孚谈合作,把中国的诚意完全当成了谈判筹码。 而且,伊朗还在金融领域的反复无常,2023年伊朗突然要求将65%的石油贸易款从人民币改成欧元结算,直接打乱了中国外汇运作的既定计划;德黑兰-伊斯法罕高铁项目更离谱,伊方反复修改技术要求,逼得中铁建追加8亿美元预算,工期硬生生延误超3年,更别提2019年,中国油轮新珠海号还被伊朗无理扣押,造成数百万美元损失,连基本的合作安全都无法保障,谁还敢放心投入? 反观埃及,合作态度简直是鲜明对比,中埃泰达合作区已吸引185家企业入驻,投资额约30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53亿美元,海尔生态园、捷途焊装工厂等项目落地即投产,中方帮埃及钻探680余口沙漠水井,华为培养4万名当地技术人才,甚至助其成为非洲首个有完备卫星总装能力的国家,2025年7月北京至开罗直飞航线开通,人文经贸联动更顺,这种实打实的合作谁不爱? 说到底,中国的外交选择从不是“二选一”,而是看谁有合作诚意,伊朗总想着既要资源利益,又不愿真心履约,还爱搞双标操作,这样的伙伴自然扶不起来,而埃及的务实与靠谱,让合作落地生根,成为中东突破口也就顺理成章,毕竟谁都愿意和踏实做事的伙伴并肩,而非精于算计的变脸高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