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 83% 的人都住政府组屋,这组屋可不是你有钱就能随便挑的。政府 1989 年就出台了种族融合政策,明确规定组屋里的华人比例不能超过 84%,马来族比例不能高于 22%,印度及其他族群也得留够至少 12% 的名额。 当年宏茂桥那些地方的华人占比都冲到 90% 了,政府立马就出手调控房源分配,硬生生把比例拉了下来,就是怕形成 “华人聚居区”。 这政策背后其实有段往事,新加坡 1964 年曾发生过严重的种族暴动,那次暴动造成 12 人死亡、109 人受伤,所以政府才下定决心用住房政策打破族群隔离。 居住上的融合政策只是一方面,语言上的规划更彻底改变了华人的生活习惯。李光耀当年力推双语政策,把英语定为新加坡的第一通用语,华语只能算作 “母语选修” 科目。 到 1987 年,新加坡所有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语都变成了英语,原来的华校彻底不存在了。现在的新加坡年轻人,跟家人说华语都得夹着英文单词,比如他们会说 “吃饭先,等下要去 HDB 交表格”,要是纯用华语交流,反而显得生分。 有调查显示,2000 年的时候,新加坡年轻人用华语对话的比例才 58%,到 2002 年才涨到 64%,而且就算能说,阅读和书写华文对他们来说还是挺困难的。 不过政府也没完全让华语边缘化,1979 年李光耀就发起了 “讲华语运动”,算是最早的 “再华化” 尝试。 当时政府在巴士、建筑物上贴满鼓励讲华语的广告,还让歌手、企业总裁拍宣传片,说 “能用华语是福气,别失去”。 后来不少学校还和中国的中小学结为姐妹学校,有的大学甚至增设了中文系、设立孔子学院,连企业员工要学华语,学校都能提供 “上门” 教学课程。 可就算这样,英语的主导地位还是没动摇,毕竟新加坡是国际化国家,工作和对外交流里,英语的实用性确实更强。 其实新加坡这么做都是有深层原因的,它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国家,华人、马来族、印度族等族群挤在狭小的国土上,早年英国殖民时期又留下了种族隔离的历史隐患。 政府搞这些政策,本质是想打破族群界限,构建统一的 “新加坡人” 国家认同,而不是让大家只抱着自己的族群身份不放。 从结果来看,这些政策确实有效避免了族群冲突,让新加坡实现了长期的社会稳定。 说新加坡华人 “不在乎中国好不好”,倒不如说他们首先把自己当成了 “新加坡人”,这是政策引导和国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政策让新加坡在多民族共处上走得很稳,可另一方面,年轻华人的华语越来越 “夹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浅。毕竟华语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根,看着它慢慢变成 “中英混杂” 的模样,难免让人觉得可惜。 你觉得新加坡这种为了社会稳定搞的融合政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