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人们在对越反击战的战场中发现一位女兵的遗体,她只剩下一截肠子,身体其余部分全都被烧焦,当人们看见她身上的照片时,才明白她的理想。 说起郭容容,得从她的出生地讲起。她1955年出生在山东烟台福山镇西北关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那时候的农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靠种地维持生计。她从小就显露出文艺天分,喜欢跟着广播里的音乐哼唱,村里人说她有股子灵气。1974年,18岁的她听说部队招文艺兵,就鼓起勇气去报名。体检面试都过关,可政审环节卡住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她被刷下来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窝火,可郭容容没放弃,咬牙等机会。没多久,军籍问题解决,她顺利入伍,分配到第162师宣传队,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入伍后,郭容容很快就适应了部队节奏。她被分到师文工队,负责文艺表演,主要练芭蕾舞。那时候文工队条件简陋,排练就是每天在操场或空屋子里转圈拉伸。她动作标准,很快就升为女兵班副班长。1977年,全军文艺会演选拔,她代表部队上台,表演独舞,评委们都点头认可。会演结束,她没飘起来,继续扎根基层,帮队友调整姿势,组织小节目。她的口碑在师里传开,大家都说她不摆架子,干活儿利索。1978年9月,她通过组织审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她更觉得肩上责任重了。 同年,宣传队调整,郭容容调入政治部电影队,当上放映组长。电影队的工作琐碎但重要,她得扛着设备去野外放映,连接线头,调试机器,确保官兵们看清银幕。一次次巡回,她走遍了师里的连队,讲解影片内容,官兵们看完总围着她问东问西。她不厌其烦地答,渐渐成了大家眼里的“文艺骨干”。年底,军籍彻底理顺,她出任电影队队长。平日里,她清点胶片,检查放映机,制定放映计划,从不拖沓。师领导找她谈话时,她站得笔直,听完指示就去落实。她的认真劲儿,让队里人服气。 1979年元旦刚过,边境形势急转直下。越南在苏联撑腰下,边境挑衅不断,中国四个军区进入一级战备。162师接到南下广西命令,郭容容随队出发。她收拾行李时,把胶片箱擦得干干净净,塞进行军包。车队南下途中,她帮着整理物资,数清水壶和纱布。抵达广西后,部队直奔边境,她开始适应战备生活。每天清晨,她检查车辆,擦拭镜头,准备随时转战。电影队任务变了,从放映转为伤烈组,负责照顾伤员和收容烈士遗体。她二话不说,背起急救包,跟上队伍。 对越自卫反击战2月17日打响,162师从广西水口关出境,向越南高平推进。战斗一开,伤亡就上来了。郭容容的伤烈组在前线忙活,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搭帐篷,扛物资,挖战壕,修防炮洞,提水送饭,安抚伤员。她的力气大,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机关和部队官兵都夸她靠谱。2月25日,部队围攻高平,她冒着枪林弹雨在前沿转悠。敌我拉锯,伤员源源不断,她帮着包扎,抬担架,从不喊累。她的身影在阵地间穿梭,成了大家眼里的定心丸。 26日,伤烈组奉命护送伤员回国。郭容容随收容队上卡车,检查担架固定,同车的还有小赵和九连副指导员。车队三辆卡车,司机握方向盘,她坐在后厢,身边堆满水壶和药箱。送达后方医院,卸下伤员,她擦把汗,又折返前线。傍晚时分,车队途经一片林区公路,突然遭越军偷袭。敌从三面包抄,子弹密集射来。郭容容抓起冲锋枪还击,可惜中弹颈部动脉,当场牺牲。那一刻,鲜血直流,小赵抱住她想包扎,可怎么也止不住。副指导员扛起受伤司机,三人隐蔽撤离。 越军偷袭后,摸上卡车,发现郭容容遗体,就点火烧车。火焰吞没了车厢,她的遗体被烧得只剩一截肠子,其他部分全成灰烬。27日清晨,收容队赶到现场,公路上弹壳散落,车架扭曲,黑灰覆盖一切。队员们翻动残渣,找到那截肠子,队长下令再烧干净,收集骨灰带回。灰堆里,他们还捡到一张照片,边缘焦黑,照片上郭容容穿着舞裙,足尖站立,双手伸展。那是她早年练芭蕾的模样,大家一看,就明白她本该在舞台上绽放,却选择了战场。 郭容容的牺牲,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首位女兵阵亡。她年仅24岁,把最青春的年华留在异国他乡。部队上报消息,全师震动,她的壮烈事迹迅速传开。官兵们听到后,握紧武器,士气更高了。大家为她报仇的决心,像火一样烧起来。师部追记她三等功,表彰令下发时,队友们列队宣读,声音铿锵。她的骨灰运回广西,安放进龙州烈士陵园。那儿埋着1879位阵亡官兵,她是其中唯一遗体没完整带回的女烈士。 龙州烈士陵园建在边境附近,碑林整齐,松柏环绕。郭容容的墓碑刻着姓名、生卒年和功绩,官兵们轮流来祭扫。清明时节,队伍整装前来,擦拭碑面,摆放花束。她的故事在军中流传,新兵们听着听着,就站得更直了。郭容容虽没大功劳,可她的兢兢业业,人缘好到没话说。牺牲方式那么惨烈,越军的卑劣行径,让全军愤慨。她的照片成了象征,那芭蕾理想,映照出她对祖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