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手里终于摸到了一张能真正让莫斯科心惊的牌。过去两年,基辅对俄本土的打击多半是“点到为止”——炸基地、袭工厂、捣指挥所,看上去声势不小,但对克里姆林宫那套庞大机器的运行并没有致命影响。可自今年8月起,战术发生了根本性转向:导弹和无人机不再零打碎敲,而是集中盯上俄罗斯的炼油厂。这个调整,笔者认为,才算是真正打到了俄国的命门。 炼油厂和军营不一样,它们大、脆弱,还天然易燃。只要挨上一枚导弹,往往不是爆炸就是火海,修复动辄几个月。更要命的是,炼油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前线燃料供应的根子,也是财政收入的血管。基辅很清楚,一旦这些大厂停摆,战场和钱包一起遭殃。于是乌军连续数周,打出了一串超长射程的组合拳。 最典型的是伏尔加格勒那座年加工1500万吨的巨型炼油厂,9月18日被袭击后被迫全停,占了全国炼能的6%。更早前,萨拉托夫、新库伊比雪夫斯克、锡兹兰等几座年产数百万吨的炼厂也反复中断。真正掀翻桌子的是9月14日的那次,目标是列宁格勒州的基里希炼油厂——年处理原油1770万吨,是圣彼得堡和西北能源的中枢。那一夜的爆炸和大火,不只是现场的损失,更是俄西北能源体系的地震。 据统计,仅8月以来,乌军就对17座炼厂发动了27次打击,累计瘫痪产能约8000万吨,相当于俄罗斯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让俄国的炼油曲线出现断崖。彭博社的数据已经印证:8月单月损失炼油能力110万桶/日,政府被迫禁汽油出口,柴油也紧急转向国内。结果是油荒从远东蔓延到克里米亚,汽油价格年内暴涨五成。 财政上的冲击同样猛烈。油气是俄国的命根子,眼下收入已从去年水平掉了两成,全年恐怕还要继续下滑。光靠出口原油填不上窟窿,因为少了炼油能力,就少了附加值和稳定供应。笔者认为,这对克里姆林宫的财政能力是“釜底抽薪”,战争资金链的安全感第一次出现了裂缝。 乌克兰之所以能打出这样效果,靠的并不是西方援助,而是自己的新武器。FP-5“火烈鸟”巡航导弹就是个标志。射程3000公里,弹头重达一吨,造价却只有西方同类的三分之一。这东西比无人机狠得多,突防力也不差。克里米亚的实测,两发打出去,一发命中,一发被拦截,换算下来依旧划算。泽连斯基已经放话,要把月产量提升到200枚以上。一旦量上来,俄国的能源网络将遭遇持续饱和打击,修复跟不上摧毁。 局势的质变在于,战火已经从顿巴斯的堑壕,蔓延到俄国的财政预算表。以前是乌军被迫挨打,现在则是俄国加油站前排长队。笔者认为,这才是战争战略上的突破:用低成本的手段,撬动敌人最核心的资源。 参考资料 西方和乌克兰找到俄命门,切断就能打赢,就看敢不敢对中国出手了-凤凰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