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消费还要看你脸色?”黑龙江,女子和家人去餐厅吃饭,不料,她和服务员提出想要一双一次性筷子,对方很不情愿的拿了一双扔在桌子上,嘴里还甩出一句“下不为例”,女子也是当场被气坏,店家回应:店员不会说话 当晚,金女士和丈夫坐下来点餐,发现桌上摆的筷子是“精装版”——除了筷子本身,还附带纸巾和湿巾,但要收费,一元一双。金女士平时习惯自带湿巾,觉得这钱花得没必要,就问服务员能不能换一种免费的一次性筷子 服务员一听,不太乐意,说那种简易筷子也要收一元。金女士觉得奇怪,怀疑对方是新来的不清楚规定,就请她再去问问经理 没想到,服务员转身从另一个房间拿了两双简易筷子过来,直接往桌上一摔,甩下一句冷冰冰的“下不为例”,扭头就走 这一摔,把金女士给摔懵了。她说,当时心里特别不舒服——明明只是合理要求,怎么还像做错事一样被“警告”? 她放下筷子,直接去前台讨个说法。店里的工作人员解释,他们店有三种筷子:一种是免费的消毒筷,一种是带湿巾纸巾的收费精装筷,还有一种就是金女士要的那种简易包装筷。但这种简易筷,通常只免费提供给小朋友,大人要用原则上得收一元。服务员之所以说“下不为例”,是怕大家都来换免费筷子,对收了费的顾客不公平 不过前台也承认,服务员确实“不会说话”,态度有问题,服务不到位 说实话,这事儿不大,但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因为我们都可能遇到,不是非要争一双免费的筷子,而是不愿看人脸色吃饭 开门做生意,服务员某种意义上就是店铺的“脸面”。一句话能让人暖心,也能让人瞬间下头。金女士的要求未必符合店规,但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一句“不好意思,这种筷子我们一般只免费提供给小孩,您看需不需要用消毒筷?”或许就能化解尴尬,何必非用“摔筷子+警告”的方式处理? 顾客提出需求,不一定是想“薅羊毛”,可能只是习惯不同。这时候,耐心解释比强硬拒绝更重要,礼貌沟通比冷言冷语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