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个农民的儿子参军落选,无奈之下,农民拿着中小学课本找到部队说:“书
1990年,一个农民的儿子参军落选,无奈之下,农民拿着中小学课本找到部队说:“书上的烈士就是我,40年前我没牺牲。”李玉安,1924年出生在河南台前县的一个穷村子。家里没啥田地,爹早没了,娘靠种点庄稼拉扯他长大。小时候饿肚子是常事,他10多岁就扛着锄头下地,硬是没被苦日子压垮。16岁那年,家乡闹饥荒,他听说东北能混口饭吃,揣着几块干粮就上了路。在东北,他啥活都干过,码头上扛包,冬天手冻得裂口,晚上睡在漏风的棚子里。攒点钱全寄回家,自己舍不得花一分。1945年抗战结束,他回了河南,正赶上解放区的热潮,就报名参了军。参军后,李玉安凭着一身力气在部队站稳了脚跟。1947年四平战役,他带着小队摸黑上高地,手榴弹炸了敌人的机枪窝,带着人冲上去打开缺口。1948年辽西会战,他扛着弹药箱跑补给线,炮弹在身边炸开,肩上磨出血也不停。1949年平津战役,他在天津外围端着枪往前冲,子弹贴着耳朵飞过去,他眼都不眨。渡江战役,他在冰冷的江水里搭浮桥,手冻僵了还拽着绳子不放。广西战役,他翻山追残敌,累得腿都抬不起来。这些仗打下来,他拿了一等功,战友都说他命硬胆大。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他跟着38军上了战场。松骨峰阻击战成了他最硬的一仗。美军坦克大炮铺天盖地,阵地炸成黑灰,树林烧得噼啪响。他守在战壕里,子弹没了就拼刺刀,带着人冲出去跟敌人干。8个小时打退五波进攻,歼敌600多,自己连队就剩7个活人。他胸口中弹,倒在地上没气了,名字上了烈士名单,还进了魏巍的文章。可他没死成,被朝鲜老乡救下,送回国治伤。1952年,他因伤退伍,回了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干起了活,从此没再提过打仗的事。1990年,李玉安66岁,头发花白,腰有点佝偻。他小儿子两次参军没过关,个头不够,体重也差了点,回家后整天蔫着。李玉安看不下去,翻出家里那本小学课本,找到《谁是最可爱的人》那页,上面写着他被当烈士的事。他穿上那件磨破的旧军装,拄着棍子去了部队营区。到了门口,他拿出课本,跟军官说自己就是那个“没死的烈士”,想让儿子有个当兵的机会。军官听完他的故事,又翻了档案,确认他真是松骨峰的李玉安。部队有规矩,体检不过不能随便招,可李玉安的经历太硬,领导开了会,破格收了他儿子。那天他回家,嘴角终于有了笑模样。儿子穿上军装那天,他站在远处看,心里跟吃了蜜似的甜。儿子入伍后,李玉安还是老样子,每天去粮库干活,称粮食从不偷懒。村里人慢慢知道他的事,逢人就夸,他却总摆手,说那些年的事不值一提。学校和部队请他讲过去,他去了几次,讲得朴实,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家里,他教孙子叠被子,唱军歌,院子里常有笑声。儿子在部队干得不错,退伍后结了婚,寄来的信他一遍遍看,收到抽屉里攒了一摞。1997年,李玉安73岁,走得很平静。他留话把奖章还给国家,说自己没啥好留的。葬礼上,村里人挤满了院子,孩子们敬礼送他。当地给他立了像,站在村口,手握步枪,眼神硬朗。每年清明,都有人带花去看他,学校还带学生在他像前宣誓。他的故事进了地方志,成了后人嘴里的传奇。李玉安这辈子,没啥大话,也没啥架子。打仗时他豁出命,回来后老实干活。儿子的事让他站出来一次,之后又沉下去。他的故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事,也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和平日子不好得,他用命换来的,咱们得记着。